00:00 / 03: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7
00:00 / 07: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4
00:00 / 04: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0
00:00 / 02: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又是一年秋。当语文老师感叹“学生才13岁,真正读懂《秋天的怀念》的,是讲台上的我”时,无数人的心头为之一颤。 1971年的秋天,21岁的史铁生,在轮椅上迎来了余生数千个日夜的烙印。母亲那句怯生生的“听说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走走”,藏着想靠近又不敢靠近的煎熬。彼时的少年,看不见母亲门后擦拭的血迹,和深夜滴落的泪。 多年后,他终于看到北海的菊花:“黄色的淡雅,白色的高洁,紫红色的热烈而深沉。”正如母亲希望的模样。秋风拂过,原来时光从不停留,只是沉默见证轮回。 世间最痛的领悟,总是姗姗来迟。 我们总在失去后,才懂那些未曾说出口的告白。母亲偷偷准备的毛毯,反复练习的安慰词,甚至临终前那句“我那个有病的儿子……”所有笨拙的付出,都是她在生命倒计时里拼尽全力的托举。 每个中国人心里,都有一处“北海”。是外婆想带你去的菜市场,是父亲珍藏的邮票,是那个再也拨不通的号码。那些“当时只道是寻常”的瞬间,在某个秋日,突然被镀上金边。 今天,我们终于懂了老师当年的眼神。原来,教育具有长期性和滞后性,像一个闭环。 多年后某个瞬间的突然领悟,就是“十几岁时不经意射出的子弹,正中眉心”的时刻。 二年级读不懂“孩子长大就得告别妈妈”;六年级解不开“人生的问题解不完”;七年级体会不到“我推你去走走”的千钧之重。直到我们成为父母,历经世事,才读懂《背影》,读懂《孔乙己》,读懂《骆驼祥子》。 教育提前为我们埋下种子,岁月才让我们醍醐灌顶。 这便是真正的“朝花夕拾”。 故地重游是刻舟求剑,因为我们都已不是当年的少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请珍惜每一个秋天的回忆,和身边那份看似寻常的牵挂。#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教育 #青春 #语文课本
00:00 / 07: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
姑娘推荐我读《秋天的怀念》,于是我读了整本书《我与地坛》。世界上遍布着困苦的人们,有多少人因为所谓不公的命运被打击得一蹶不振,就像刚失去双腿时无法接受现实的史铁生,但又有多少人能像史铁生那样在残酷的命运中释然,在轮椅上走出自己的路甚至拥抱世界?人们或许无法真正感同身受,但一定都会被史铁生先生的文字治愈。史铁生在地坛度过了十五年。苍老荒芜的地坛为一个二十出头、失去希望的年轻人准备好了一切,让年轻人思考生与死,思考活着的意义,思考人类的命运。地坛见证了史铁生从一个破碎的年轻人变成一代作家,一步步摆脱迷茫,一点点释然。对于史铁生来说,走进地坛就像是回到生命的起点,一切的污浊伪劣到了那儿都会消散。史铁生曾在这样一个古老的地坛公园里反复思考关于死的事,他想明白了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类的事实,死是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然后直面人生。他思考如何活着,最后决定为了活着而写作,写作也成为了一个让他生存下去的理由。在关于合欢树的描述中,我看到了一位坚强的母亲始终怀抱希望,在黑暗的日子里默默陪伴着儿子。在第一篇小说发表时、在获得一辆真正的轮椅时,史铁生都无比希望去世的母亲可以看见。在回望过去真正懂得母亲的爱时,他的心中满是愧疚,母子间的情感相互支撑。
00:00 / 03: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