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需要两种食粮的营养。一是滋养生命的物质食粮,二是滋养气血的精神食粮。精神食粮又分许多种。而读书是最重要的营养之一。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也有哲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我记事起,父母谈到有文化的人总是说“看那谁谁谁念下书了,通文识理的,说话才过人哩”。“念下书就是不一样,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甚也知道,不像咱们黑棒,和人家告诉都答不上腔。”父母泛指我村第一代的大学生,一个是仁康叔,一个是计银叔。仁康叔当年在太钢医院工作。计银叔在呼市铁路医院工作。两个人都是高挑的大个儿,文质彬彬,说话和气。知识广泛。当时村里人有个共识,就是跟这两个人谈话实在悦贴呢。母亲为了让我成为这两个通文识理的叔叔式的人物受人尊敬,鼓励我好好念书,多识字,多学文化。我三年级时帮母亲代笔写信。只是因为家里太穷的缘故买不起课外书。第一次步15华里去县城新华书店买了连环画《大刀记》也是自已捡破烂,卖猪毛,羊骨头挣的。上了初一的时候,国家已抜乱反正。我对知识的渴望与时俱增。特别是对课外文学读物的喜爱,如饥似渴。13岁那年,我和发小兔文第一次合作,合伙订阅了《山西文学》和《辽宁青年》。这在当年的农村学校是绝无仅有的。课外阅读,让我们打开了眼界,小说抚慰人心,散文舒缓情绪,诗歌激励人生。八十年代的杂志,总归是积极向上的。让人憧憬美好。到初三之后,我们俩又合买过《当代》,巜十月》,巜收获》,《小说月报》等大型期刊。拜读过《大墙底下的红玉兰》,《天云山传奇》,《第二次握手》等伤痕文学。社会和人性在我们心中更立体。兔文家的家资要好些,买书总是他多出些,我少些。他有收藏权,我有阅读权。这些杂志要比当年流行的手抄本营养大得多。什么《少女的心》,《一双绣花鞋》这些带毒的手抄本的确让不少同龄人迷失过方向。还好,我则被张海迪的励志故事所挽救。没被所惑。因为读课外书多的原因,我的作文总是名列前茅。参加工作后,单位都订有大量的报刑杂志。别人在闲余是打麻将,下象棋,我则沉浸在书报的海洋里饥渴般吸吮着营养。90年代之后,受摄影家郑三兄的影响。我也自费订阅了大量报刊杂志。从末间断自我修炼。吃喝穿衣舍不得,买书订报毫不吝惜。2000年代之后,我和这个邮局报刊亭打上交道,由他代订。我定时去取。那时,这间小屋很热闹,人满为患。如今门可罗雀的景象让我伤感。不过,闻到书上的油墨香,我又兴奋起来。又是一顿大餐!
00:00 / 01: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73
00:00 / 01: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1: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
00:00 / 03: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