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5
00:00 / 53: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
00:00 / 02: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21
00:00 / 00: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2
00:00 / 00: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6: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6
00:00 / 1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4: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2: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9: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78
00:00 / 32: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2: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1
00:00 / 01: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道德经》|第16章 心灵虚空到极点,内心静谧到极点。人们应当用这种心态面对世间万物的变化,这样才可以更容易地接受和了解“道”。 世间万物共同蓬勃生长,我从万物的发展和变化中观察其循环往复的运动规律。这样的规律不外乎从生长到死亡,再从死亡到生长;从强到弱,再从弱到强,等等,以此生生不息,在变化中生成一种静态的规律。 万物纷纷纭纭,各自循归其本源。回归本源称之为寂静,仿佛不在运动,而这种寂静就是回归本源的状态。回归本源的状态可能以一种常态出现,它就是一种永恒的规律。能够了解这种永恒的规律才能称得上明智。如果不能了解这种规律而妄想胡作非为的话,就会给自己带来重大的灾难。 认识永恒的规律之后,通常能变得大度。只有拥有广阔心胸的人才能做到大公无私,大公无私才能顾全大局,进而君临天下。君临天下的人才能合乎自然的规律,能够顺从合乎自然的人才算得上得道。真正晓得“道”的真意能终生不受危难的侵害。 简单而言,无论是认识人生哲理,还是认识客观世界,最基本的态度是“致虚”“清静”“归根”“复命”。道的本体是一种虚无的状态,或者说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运动规律,正因为其生生不息,运作起来才没有穷尽,而将这种规律运用得好,从个人到宇宙都会和谐地运作并长久地存在。 #国学智慧 #国学传统文化 #人生哲学 #练字书法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
00:00 / 00: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691
禅悟3月前
#道德经 道德经》第16章原文: 至虚极也,守情(静)表也。万物旁(并)作,吾以观其复也。天物云云(芸芸),各复归于其根,曰静。情(静),是胃(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沕(没)身不怠。第16章围绕“恒常规律”展开,其哲学思想、意义可从以下角度理解: 1. 哲学思想:揭示“回归与恒常”的宇宙法则 - 宇宙万物看似蓬勃生长、纷繁复杂(“万物并作”“夫物芸芸”),但最终都会回归自身的本源(“各复归其根”)。这种“回归”是一种“静”的状态,也是事物回到自身本性与宿命(“复命”)的必然,而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就是永恒不变的规律(“常”)。- 强调人需以“虚静”(“致虚极,守静笃”)的心态,摒弃杂念与主观偏见,才能客观观照到这种万物“归根复命”的本质规律。 2. 核心意义:“知常”是处世与安身的根本 - 懂得并遵循这一恒常规律(“知常”),就能明达事理(“明”),行事合道;反之,不懂规律而盲目妄为(“不知常,妄作”),只会招致祸患(“凶”)。- 进一步,“知常”能让人拥有包容心(“容”),进而做到公正无私(“公”),最终契合自然、合于大道(“道”),实现长久安稳(“久”),终身无虞(“没身不殆”)。 简言之,本章的核心是:以虚静之心洞察万物回归本源的恒常规律,遵循规律处世,方能与道合一。#人生是一场修行 #正能量 #悟人生之道 #觉悟
00:00 / 07: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
00:00 / 35: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19: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
00:00 / 19: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17: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