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9
00:00 / 09: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7
00:00 / 00: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764
00:00 / 00: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71
00:00 / 02: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微信群“踢人”不是基层治理的“正能量” 在乡村治理的数字化浪潮中,村级微信群本应是政策传达的“直通车”、民情民意的“回音壁”,却有部分镇村干部将其异化为“一言堂”——只要村民言论不符合自己定义的“正能量”,便动辄以“踢群”了事。这种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看似维护了“和谐氛围”,实则堵死了群众发声的渠道,本质是基层治理能力不足的懒政、怠政。 所谓“正能量”,从来不是回避问题的“伪和谐”,而是正视矛盾、解决问题的真担当。村民在群里讨论宅基地纠纷、反映灌溉难题,或是对村务公开提出疑问,这些看似“不悦耳”的声音,恰恰是基层治理中最该被重视的“民情信号”。若将此类合理诉求等同于“负能量”,用“踢群”来掩盖问题,不仅会让群众的信任感逐渐流失,更可能让小矛盾演变成大隐患,与“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理念背道而驰。 基层干部的核心职责,是服务群众而非“管控”群众。面对微信群里的不同声音,真正的“正能量”应该是耐心倾听的态度、主动回应的担当:对合理诉求,及时对接解决并公示进展;对误解性言论,用事实和数据做好解释引导;对建设性意见,虚心接纳并纳入决策参考。唯有让村民感受到“说话有人听、诉求有人管”,村级微信群才能真正成为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的“连心桥”,而非割裂干群关系的“隔离墙”。 治理者当明白,堵住群众的嘴,堵不住群众的心;维护表面的“平静”,换不来真正的治理效能。乡村治理的“正能量”,藏在解决问题的行动里,藏在尊重民意的细节里,而绝不是靠“踢群”踢出来的。 需要我针对文中提到的“基层干部应对村民言论的具体方法”,整理一份更详细的操作建议吗?这样能为基层工作者提供更具实操性的参考。
00:00 / 01: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2: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