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自在树4月前
|庄子|众生皆苦,至乐无乐:人为什么越追求快乐,越活得痛苦? #庄子 #感悟人生 #置心一处 #文脉里的中国 #国学智慧 为什么说众生皆苦?如果苦就是生活的常态,那么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 向来以文笔风趣著称的钱钟书先生,也曾在他的散文中深沉的写道:“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几分钟或者几天的快乐赚我们活了一世,忍受着许多痛苦。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 —— 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在我们追求和等候的时候,生命又不知不觉地偷度过去。也许我们只是时间消费的筹码,活了一世不过是为那一世的岁月充当殉葬品,根本不会想到快乐。 都说人生如梦,仔细想来,人的生命只有在回望时,一切才会能看的明白,朝前看时多是茫然四顾,如坠雾中。但成年人的世界都是经不起回眸的,不管当下的我们是二十多岁,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或者已经是两鬓斑白的耄耋老人。无论我们的前半生是多长时间,回眸的那一个闪念,好像都恍如昨日一般。足足半辈子的经历,却一点也经不起回望。 庄子说:人之生也,与忧俱生。 但如果我们仔细去体悟,这个看似无解的人生课题,似乎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正是因为人之生而可贵,所以生之活才忧苦。 可问题又来了,难道苦难本身就是给宝贵生命的附赠品吗?能不能拒绝这些附赠,过一个至乐意足的人生呢? 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庄子就曾问过这样的问题。 在庄子《至乐》篇的开篇中就写道:天下有至乐无有哉?有可以活身者无有哉? 那么对于这样的人生终极问题,庄子找到了明确的答案了吗? 大家好,我是自在树,今天我们就来聊庄子《至乐》篇里的智慧。
00:00 / 20: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8
你有没有发现,很多人拼尽全力追逐财富、名声和地位,可到头来却依旧焦虑、痛苦,甚至觉得人生毫无意义? 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里,给出了一个颠覆性的答案:幸福并不取决于外在,而是取决于我们如何面对内心和世界。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人生真正的智慧呢? 想象一下,你每天忙得团团转: 在职场里担心升职加薪,怕落后于别人; 在生活里羡慕别人的房子、车子、婚姻,却忽视了自己的幸福; 甚至创业的人,常常陷入“越努力越焦虑”的怪圈。 我们好像总是在追逐一些“别人认可的目标”,却很少问自己:这些真的是我想要的吗? 这正是叔本华要提醒我们的地方。 《人生的智慧》是叔本华晚年的作品,他被称为“悲观哲学家”,但在这本书里,他却教我们如何用理性面对生活的痛苦,活得更自由、更幸福。 核心观点一:幸福来自内心,而非外物 叔本华说,一个人的幸福,取决于他自身的性格和心灵状态。 外在的财富和地位,只能带来短暂的满足。 举个例子:同样是一份工作,有人觉得是折磨,有人却觉得是自我实现的机会。 不要只盯着外在的比较,试着培养稳定的心态,比如写感恩清单、保持自省。 核心观点二:降低欲望,才能减少痛苦 叔本华认为,欲望永无止境,满足一个,还会冒出更多。 比如,你买了一部新手机,一开始很开心,但很快就盯上了下一代型号。 尝试做“欲望清单”,只保留最重要的三样,看看生活会轻松多少。 核心观点三:独处与思考,是幸福的源泉 他强调,一个有思想的人,在独处中也能感到充实。 很多人害怕孤独,其实孤独正是自我成长的机会。 每天留30分钟,不刷手机,不社交,只和自己相处,写下当天的感受。 我以前创业时,天天盯着数据、业绩,觉得只有做到最好才算成功。 那段时间焦虑到失眠,哪怕账面收入增加了,我依然感到空虚。 后来读到叔本华的书,我开始调整: 不再和别人比,而是问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 降低对一些欲望的追逐,比如不再强迫自己买奢侈品来证明价值; 学会每天给自己留一点独处时间。 慢慢地,我发现焦虑减少了,心态平和了,反而更有力量继续前行。 一句话总结:人生的智慧,就是把幸福的钥匙从外在收回到内心。 那么,你觉得自己最大的焦虑来自哪里? 是财富、名声,还是对未来的不安?欢迎在评论区告诉我,我们一起讨论。
00:00 / 03: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