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良渚玉琮:五千年前的“宇宙魔方”与文明密码 它是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更是极其罕见和稀有的珍贵历史文物,它就是著名的良渚文化时期的玉琮,其通高22.5厘米,孔径5.2厘米,重达7.2斤,属于良渚文化晚期的“重量级”礼器,距今约5000年。 其采用透闪石软玉雕琢而成,表面呈现出鸡骨白的沁色,经检测玉料可能源自太湖流域的天目山脉,专家推测,在那个没有金属工具的年代,制作这个玉琮采用的砂石切割与管钻工艺需耗费2000小时以上的工时。 这件玉琮在1958年由江苏吴县文管会移交给国家博物馆,它虽非科学发掘品,但从器型和纹饰上推测应该是良渚权贵墓葬的陪葬品。 这件玉琮的外方内圆中空的造型,被张光直等学者解读为“天圆地方”的立体模型。其方形的四极象征着大地的四维,贯通的圆孔象征着通天之柱,与《周礼》“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的记载形成跨越千年的呼应。 考古发现显示,良渚时期的贵族墓葬中的玉琮多置于墓主人腰腹的部位,玉琮制作需要众多的劳动力,需调动整个聚落的资源,证明其持有者是集军事首领和宗教领袖以及生产调度者于一身的早期王者。美国考古学家文德安指出:“良渚玉琮的垄断性,堪比古埃及法老的黄金权杖”。 良渚玉琮的发现直接改写了东亚的文明史,其主要有三大价值: 一:颠覆了“中原中心论” ,良渚玉琮的发现,证明在黄河流域的夏王朝崛起前的500年,长江下游已存在宫城和水利系统以及阶级分化的复杂社会,将中国文明起源由“一元论”推向“多元一体”的新认知。 二:史前工艺的巅峰之作 玉琮的0.1毫米级的阴刻线(相当于头发丝的直径),需用燧石或鲨鱼齿刻划;5.2厘米孔径的管钻技术,要求持续加水研磨的500转/分钟的转速,其精度远远超越了同期两河流域的水平。 三:它是东亚最早的精神符号体系 玉琮上的神人兽面纹在良渚玉器和陶器上的标准化复制,表明当时已存在跨地域的意识形态传播。哈佛大学的巫鸿教授认为,它比殷墟的甲骨文早了两千年,是东亚的首个“超级文化符号”。 #国家博物馆 #良渚文化 #玉琮 #历史文物 #鸣潮
00:00 / 04: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3
00:00 / 02: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5
00:00 / 00: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9
00:00 / 00: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8
00:00 / 03: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
00:00 / 01: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22
00:00 / 04: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5: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