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10: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04
00:00 / 44: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6
00:00 / 03: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8
无声的战场:冉庄地道战遗址中的民众智慧 在保定清苑区的冉庄村,一条条蜿蜒曲折的地道静默地诉说着一段特殊的抗战历史。这些看似简陋的地下通道,曾是华北平原上最令日军胆寒的"隐形战场",展现了中国人民在强敌面前的惊人智慧与坚韧意志。 1942年,面对日军的"三光政策"和机械化部队的扫荡,冉庄人民创造性地将传统的地窖改造成了纵横交错的地道网络。这一系统不断升级完善,最终形成了户户相连、村村相通、长达16公里的地下长城。地道内设有指挥部、休息室、陷阱、枪眼等完备设施,甚至考虑了通风、照明和防水等细节,体现了极高的工程智慧。 最令人惊叹的是,冉庄人民将地道战发展为一门精妙的防御艺术。他们利用"十字街"的村落布局,设计了"明枪眼"与"暗枪眼"相结合的立体火力网。当日军进入村内,会突然遭遇来自地面、墙壁甚至井口的全方位攻击,却找不到对手的身影。这种"化整为零、出其不意"的战术,使装备简陋的村民能够有效对抗现代化军队。 今天的冉庄地道战遗址保存着当年的大部分地道原貌,以及多处经过复原的地面工事。当我弯腰穿行在低矮的地道中时,不仅能感受到当年战斗的艰辛,更能体会到平民百姓在绝境中迸发的创造力。这种因地制宜、以弱胜强的智慧,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冉庄地道不仅是一处战争遗址,更是一座冉庄人民智慧的纪念碑。
00:00 / 01: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
00:00 / 05: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
哥俩好4月前
#历史古迹 浚县裴庄地道战是抗战时期裴庄村民利用地道抗击日军的英勇斗争,以下从其背景、发展、战斗过程和意义等方面进行介绍: 历史背景 - 地理位置重要:浚县屯子镇裴庄村位于旧汤浚公路旁,是安阳通往浚县的交通要道之一,战略位置重要,成为日军进犯的必经之路。 - 日军侵略暴行:1938年,日军已攻占汤阴和淇县,并于3月15日清晨,妄图从汤阴出发南犯浚县、滑县,此前日军在浚县县城东北、城南罗庄等地烧杀抢掠,激起民众愤慨。 地道建设 - 功能齐全:裴庄的地道具有地下交通和打击敌人两大功能,内部蜿蜒曲折,顶部距地面2米左右,宽60-70公分不等,上部为拱形造型,安全性能好。设有换气孔、水井、小型会议室等,还设有多个出口,有的在牲口棚,有的在井筒中。 - 规模较大:村里原有地道1200多米,与周边村地道连接,形成了庞大的地下交通网络,先后掩护过我党很多高级领导人和部队经裴庄顺利进入太行山区。 战斗过程 - 主动出击:1938年3月15日,得知日军要来,在抗日英雄常仙甫和吕月的带领下,裴庄村民主动出击,用仅有的几条土枪、几门土炮和自制的大刀、长矛,打了日军一个措手不及,300多名日军仓皇而逃。 - 坚守寨墙:3月18日,1000余名日伪军将裴庄三面围住,先用大炮疯狂射击,随后分批次朝裴庄寨墙摸来。村民们等日伪军靠近后开炮,打退了日寇一次又一次进攻。弹药打光了就用石头砸,土炮炸膛了就抄起大刀近身肉搏。 - 转入地道:当日傍晚,日寇将火炮集中到村北高地持续炮击,轰开寨墙缺口,村民们在常仙甫指挥下一边抵抗一边撤退,进入地道继续与日军周旋,利用地道的隐蔽性和复杂性,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使日军在村里难以立足。 重要意义 - 打击日军气焰:裴庄村民的英勇抵抗,给了日寇当头一棒,有力地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让日军认识到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不可磨灭,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日军的侵略步伐。 - 坚定抗战信心:裴庄战斗进一步坚定了浚县人民保家卫国的信心,激励了周边许多村庄自发展开了英勇不屈的抗日斗争,为抗战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 传承抗战精神:裴庄地道战遗址是重要的红色文化资源,承载着裴庄村民英勇抗战的历史,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激励着后人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
00:00 / 01: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
00:00 / 01: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1: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1
00:00 / 03: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