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3
二审庭审归来:一份关于“细节”与“责任”的沉重思考。 今天上午,我作为上诉人(原审原告)深圳市一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的代理人,在赣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完成了叶某某工伤认定一案的二审庭审。虽然开完庭了,庭审中的交锋场景依然历历在目,心中感慨良多,有一些沉重的思考,希望与各位分享。 这起案件,表面看是一宗普通的工伤认定纠纷,但其内核却直击企业经营中两个最常见、也最危险的“习惯性疏忽”:合同管理的延续性与财务支付的规范性。 庭审中,我们紧紧围绕一审判决中的核心争议点——2024年9月叶齐齐受伤时的工作,究竟是独立的新业务,还是2024年1月那份《玻璃安装协议》的延续? 我们向法庭清晰地呈现了完整的微信聊天记录,力图证明刘某长期以“赣州某公司”经理的身份进行业务对接,后续工作是基于原协议模式的自然延伸,法律关系并未改变。 然而,我必须坦诚,当合议庭的法官将目光聚焦于那个关键事实:“第一份合同明确约定的27块玻璃早已完工付款,而后续工作的32000元款项为何支付给了刘某个人账户?”时,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法庭的审慎与质疑。这个支付行为,成了一审中认定我方与“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自然人”建立关系的“硬伤”,也成为了二审庭审中我们全力进行法律解释和定性的焦点。 整个庭审过程,更像是一堂生动的企业风险防控课。它用最直接的方式警示我们所有人:1、商业合作中的“默契”在法庭上无比脆弱。 绝不能因为与合作方熟悉,或认为业务是“小修小补”,就仅凭口头约定继续合作。每一阶段、每一范围的工作,都必须有清晰的书面合同作为依据。 2、财务支付的路径,是界定法律关系性质的“铁证”。 “公对公”付款不仅是财务制度的要求,更是法律上保护自身、厘清责任的生命线。 任何付向个人账户的款项,都可能被重新定性,从而带来无法预料的巨大风险。 作为代理人,我们在法庭上竭尽全力,从法律关系定性、证据链完整性到法律适用进行了充分论证。庭审虽已结束,但案件带给我的思考却远未停止。它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我们法律工作者的价值,不仅在于庭审中的博弈,更在于事前为企业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火墙”,将此类风险化解于未然。 此案结果尚待法院公正裁决。但无论结果如何,本案的教训都已刻骨铭心。希望我的这点分享,能为您和您的企业提个醒:风险,总藏在我们习以为常的细节里。规范,是最好的自我保护。#律师#深圳律师#企业法律顾问#宝安律师
00:00 / 03: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1: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