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身上偷的懒,将来都会变成最深的遗憾。教育最忌讳的,就是父母怕麻烦。一位作家说过:做父母是有“有效期”的。“小时候,父母是孩子最信任的人,也是唯一的依靠,这时候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期。等孩子长大了,独立了,教育就变得困难了。”确实,现在的父母都不容易,为了养家糊口,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环境,每天都忙于事业,对孩子的教育实在是力不从心。但是家长要知道:孩子的教育是一场无法撤回的直播,一辈子只有一次机会。 世上没有生来就自觉的孩子,偷懒贪玩、喊苦喊累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明知孩子这样不对,为人父母却舍不得管,又如何能指望孩子成才呢?有专家表明,孩子至少要到十五六岁,才真正具备自觉性。孩子自觉性的建立,更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指望孩子自觉,是对孩子人生的不负责。 从来没有天生自觉的孩子,只有长期督促的家长。教育是一项严肃的事业,为人父母的少不得要多监督、多引导。真正有远见的父母,对孩子都没有“仁慈”的,甚至还有点绝情。 但正是因为父母的狠心,孩子才能飞到更高处欣赏更美的风景。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当然,我们并不推崇一味地对孩子严厉,只是在孩子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没有树立起来的时候,需要家长为之引导,这份引导有时候不得不需要父母狠下心来。父母有多“狠心”,孩子就有多优秀。 爸爸的格局,决定孩子未来的高度。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格局造就未来。一个人的格局大小,不仅决定了今后的人生走向,更影响着他的下一代。有心理学家指出:“孩子在12岁之前,往往会把父亲当成自己的偶像。”所以,一个父亲格局的大小,决定了孩子未来的高度。孩子是否优秀,那就要看爸爸是否扮演好父亲的角色,给孩子无穷无尽的力量。所以,一个好的父亲,一定要在格局上为孩子做好榜样,这在未来将会决定孩子所能抵达的上限。妈妈情绪稳定,孩子才能安心,家庭才能温馨。一个情绪稳定的妈妈,教会孩子用宽厚的态度对待他人,用温暖的眼光看待世界。 一个态度温和,快乐有爱的母亲,才是孩子一生的贵人。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深深地影响着孩子,甚至决定孩子的一生。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作为孩子的养育者,父母应该重视自己的榜样作用。为人父母要对自己严格要求,懂得学习与反思,改正坏习惯,以身作则。从生活点滴中,给孩子树立榜样。父母是什么样,远比为孩子做什么更重要。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zfy5天前
#育儿知识分享 “当爸爸的教育孩子最忌讳碎嘴子”,这句话深刻指出父亲教育孩子中“话多”的弊端,是把教育的本质降格为噪音。 真正的教育是有目的、有重点的引导,而碎嘴子则是重复、无序的情绪宣泄,使孩子感到在制造噪音,触发“选择性耳聋”,说得越多,听进去得越少。 碎嘴子对孩子造成多重伤害:一是破坏父亲权威; 二是阻碍孩子独立思考,失去内在驱动力; 三是引发逆反心理,尤其青春期孩子,容易感到不被信任和尊重,导致亲子关系疏远或者紧张; 四是传递焦虑,唠叨使孩子变得不自信。 “碎嘴子”常反映父亲自身的焦虑、失控感及教育方法匮乏。 为避免碎嘴子,应做到有效沟通: 1. 用行动和规则代替言语,共同制定规则并坚决执行。 2. 善用非语言沟通,沉默或一个眼神有时比唠叨更有力量。 3. 遵守“事不过三”原则,重要提醒不超过三次,后续以行动落实。 4. 抓大放小,仅在安全、品德等原则问题上干预,给孩子自主空间。 5. 做“脚手架”式父亲,在孩子需要时提供关键支撑,逐步培养其独立性。 简明、坚定的沟通,才能真正履行教育的责任。 总之,一个智慧的父亲,懂得语言的边界,知道沉默的价值。他通过身体力行,给孩子做榜样来建立权威,教育孩子,而不是通过无休止的、消耗彼此耐心的唠叨。他的爱,体现在关键时刻的引领和支撑,而不是日常分分秒秒的语言控制。 沉默是金,不仅让教育更有效,更能赢得孩子发自内心的尊重和亲近。 但愿天下父亲,都成为孩子的榜样和依靠。 #创作者中心 #创作灵感
00:00 / 01: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7: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2: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