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园(蒙古源流)是一个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助力打造北疆文化品牌为重点的文化产业项目。园区规划面积11.9平方公里,致力于成为文明博览园区、影视产业基地和文旅融合景区。 发展定位与目标 文明博览园区:展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 影视产业基地:提供影视产业基础服务和全链条搭建。 文旅融合景区:通过文旅深度融合,推动全面运营,实现建设“旅游四地”目标。 主要项目与活动 北疆往事年代幻城:这是一个沉浸式演艺项目,以民国影视城现有建筑场景为载体,弘扬北疆文化。项目于2024年5月1日正式启动运营,包括大型马术剧《朔方门》、沉浸式实景剧《口里街》和《塞上站》等。 展馆集群: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北疆文化内涵。 实景演艺项目:如《诗·舞》,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的结合。。 荣誉与成就 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园已建成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版权示范园区、全国影视指定拍摄基地等,并列入自治区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自治区服务业集聚区。此外,园区还获评全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市委党校现场教学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 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园通过这些举措,不仅展示了丰富的北疆文化,也促进了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为游客提供了多元化的旅游体系,这里出行方便五一假期打卡圣地!
00:00 / 01: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2
00:00 / 00: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
00:00 / 01: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8
00:00 / 04: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老家河南 #祖宗 #洛河 #河洛文化 “河南人是祖宗”是笑话,灾难逃荒,抗日战争是战场,洛河源头是洛南! 溯源华夏:以实证厘清文明源流的若干争议 关于华夏文明源头的讨论,需立足于考古发现、历史记载等实证依据,而非主观论断或模糊联想。以下从具体事实出发,厘清几组关键争议,避免将推测等同于定论。 一、古人类活动的“连续性”:秦岭与河南的考古实证对比 华夏早期人类活动的轨迹,需以遗址的年代、遗存的连续性为核心依据。 - 秦岭沿线(以洛南为核心):已发现古人类遗址480余处,形成了一条从百万年到几千年的完整时间链条。其中,上陈遗址(虽位于陕西蓝田,属秦岭文化圈)的旧石器年代可追溯至212万年,是东亚地区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活动遗址之一;洛南河口遗址出土的遗存,经考古证实与二里头遗址的“中华第一龙”存在文化传承关系;焦村遗址的人面红陶壶(6500年前),则为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的精神世界提供了实物佐证。这些遗址的碳十四测年、器物类型学分析均表明,秦岭沿线的人类活动从未中断,是文明演进的“活化石”。 - 同期河南地区:河南虽有新郑裴李岗遗址(约8000-7000年前)、渑池仰韶村遗址(约7000-5000年前)等重要发现,但早期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如百万年量级)相对稀缺,且从百万年到几万年间的遗址遗存存在明显断代。目前已发现的河南早期遗址,在“持续有人活动”的实证链条上,尚未形成与秦岭沿线同等完整的证据闭环。 此外,“一万年前是否有洛阳”并非否定洛阳的历史地位,而是基于考古事实的客观提问。洛阳地区目前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年代多集中在8000年前之后,尚未发现一万年前的明确城市或大规模聚落遗存,这一事实需明确区分于后世洛阳作为古都的辉煌。 二、河南人口迁徙:并非“聪明”,而是苦难史的实证 “河南人遍布全球”的现象,有明确的历史文献和地方志记载,其本质是灾难驱动的迁徙,而非主观选择的“拓展”。 - 历史灾荒记录:据《河南通志》《黄河志》等记载,河南因地处黄河中下游,自西汉至清末,黄河改道达26次,每次改道均引发大规模洪涝与土地盐碱化;明清时期,河南又频发旱灾、蝗灾,仅明朝万历年间就有“河南大饥,人相食”的记载。这些灾害直接导致人口被迫外迁,如清朝光绪年间的“丁戊奇荒”,河南灾民向山西、陕西、河北等地迁徙者超百万。
00:00 / 07: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1: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5
山路2月前
晋地行(二) ——所谓的“晋魂” 山西是春秋时期晋国的诞生地与核心疆域,这里沉淀了极其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更孕育着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恰是这些被谓之为 “晋魂”的精神内核,构成了中华文明源流中浓墨重彩的一支。 晋祠始建于3000年前,后经历代统治者的扩建,其规模极其宏大,园内亭台楼阁,尽显历代人文风貌,其建筑艺术风格堪称中国皇家园林的鼻祖。 晋祠展示的这几件春秋时期的武器,与今天的飞机,大炮,坦克,导弹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了,由此可见,人类互相残杀的历史之悠久,看看今天的鹅乌战争,足以表明人类的文明的倒退,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山西博物院是国家一级博物馆,这里的布展独具匠心,馆内分设"文明的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天下晋商"等展馆。其展示内容从石器时代到现代器物无所不包。 山西博物院主体建筑形如一只大斗或一尊大鼎,只是不知这上大下小、楞角分明的玩艺儿有何美感?况且若是发生地震,这座头重脚轻的建筑能坚持几何? 这"晋国霸业"部分充分体现了山西人的自豪和荣光,岂不知这"晋国霸业"是古人的霸业,与今天的你我又有何干? 晋国的历史上以晋文公虫耳为骄傲,这尊佛像的耳朵真大,不知这副尊容的塑造是否与虫耳有关 “天下晋商” 的辉煌,诚然有地理与时代因素,但其票号制度的创新、跨地域经营的智慧、“汇通天下” 的格局,早已超越地域局限,成为中国商业文明的宝贵遗产。 感怀之余,偶成数句: 风华晋祠三千年, 古韵今风集一园, 昔时王候今何在? 宿命如常化云烟。 何羡文公建霸业? 晋商天下今何堪。 睁眼向洋看世界, 文明薪火代代传。
00:00 / 03: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2
00:00 / 01: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333
00:00 / 07: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5
00:00 / 05: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