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4: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2: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sunheart5天前
第26天:《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思想的巅峰) 【视频开头】 (镜头:俯瞰农田中劳作的百姓,镜头缓缓上移,掠过象征社稷的宗庙,最终定格在朝堂上的君主,配庄重编钟声) “两千多年前,孟子喊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振聋发聩的话,把百姓的地位抬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今天我们就来读懂这份穿越千年的民本情怀,看孟子如何定义国家、君主与百姓的关系 。” 【原文呈现】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 【重点字词解析】 - 丘民:“丘”指乡里,“丘民”即百姓,孟子认为得到百姓的拥护才能成为天子,点明百姓是权力的根本来源 。 - 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古代君主祭祀社稷,社稷便成为国家的象征 。 - 变置:“变”为“变更”,“置”为“设立”,意为若诸侯危害国家,就更换诸侯;若祭祀周全却仍有灾荒,就更换社稷神位,体现对“失职者”的否定 。 - 牺牲既成:“牺牲”指祭祀用的牛羊等牲畜,“成”指准备完备,强调祭祀的庄重与用心 。 - 粢盛既洁:“粢盛”指祭祀用的谷物,“洁”指洁净,体现对神灵的恭敬 。 【名家解读(节选钱穆《孟子新解》)】 孟子提出“民为贵”,颠覆了传统“君权至上”的认知 。在他眼中,百姓是国家的根基,没有百姓的支撑,社稷便失去意义,君主也无从谈起 。“得乎丘民而为天子”,直接点明君主的权力来自百姓的认可,而非天命或世袭的特权 。若诸侯危害国家、辜负百姓,就应被更换;即便祭祀虔诚,却无法让百姓免受旱涝之灾,社稷神位也可变更 。钱穆认为,孟子的这番话,并非要否定君主与社稷,而是要明确三者的优先级——百姓的福祉是核心,君主和社稷都应围绕这一核心存在,若偏离,便失去了存在的正当性 ,这份以民为本的思想,是中国政治哲学史上的宝贵财富 。 【视频结尾】 (镜头:“民为贵”三个大字在画卷上熠熠生辉) “明天我们学习《孟子·离娄下》‘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重温人际交往中最质朴的善意传递 。你觉得现代社会中,‘民为贵’的思想有哪些体现?是便民的政务服务,还是对民生问题的重视?评论区分享你的观察~”#孟子#传统文化@黄花花 @闻香识墨 @HanHan
00:00 / 02: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心之力5天前
宇宙本是一体的,即是一体又是无量体,非一非无量,即一即无量。对一说无量,对无量说一。身内身外皆是自己,没有对立就没有伤害。一切皆是幻化相,皆是这个本自具足一切的一切而不生不灭的心随缘起的显的相。这个“心”无形无相,在用的时候知道他在!这个“心”在脚能走、在手能提、在嘴能说、在鼻能嗅、在眼能看、在耳能听、能干好事、又能干坏事、有无量的用、又能记!这个“心”不会随我们身体的衰老而衰老,也就是说不会随我们的身体消亡而消亡!所以这个“心”是不生不灭的,但一切的一切是怎么来的呢?皆是这个“心”随缘起的念显的相!这个“心”能随缘现空相,现不空相,现空不空相。当下即是空相,当下即是不空相,当下即是空不空相。空不是什么东西都没有,他是无形无相的在!我说五星红旗,在没说五星红旗之前,五星红旗是不是在我们心里本来就在?说出来之后,它是有声音相,我们听到这个声音相,心里是不是现出来了这个五星红旗的相?在心里现出来了这个五星红旗就是空相。我说出来了之后他是不空相。说空的时候有也在,说有的时候空也在,所以当下即是空不空相。话说完之后,灭了,不再启用了又回归真真如性。一切的一切皆是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随缘起的念显得相,起念显相,念灭相灭。我们要历事练心,汇相归性。回归本来,但又能随缘妙用!明白了此理当下即得解脱!谁先明白放下谁得解脱🙏
00:00 / 02: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2: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0: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7: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55
00:00 / 05: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324
00:00 / 02: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2: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09
《道德经》第十三章 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修行 #共勉之 #反思 #和光同尘 #道德经 核心思想 老子通过“宠辱若惊”与“贵大患若身”的辩证关系,揭示人应超越外在荣辱、重视生命本真的哲学思想,并提出“以身为天下”的治国观,即只有珍视生命、超脱私欲的人,才能承担治理天下的责任。 宠辱若惊 得宠与受辱都会让人惶恐不安,根源在于将外在评价凌驾于内在价值之上。 宠辱本质是“身外虚名”,得宠者因依附他人而卑微,失宠则失去安全感,两者皆因执着于外物而失本真。 贵大患若身 人因有身体而患得患失(如名利、生死),但若过度执着身体欲望,反而招致祸患。 “无身”并非否定生命,而是超越对肉身的贪恋,回归与“道”合一的精神自由。 只有珍视自身生命(贵身)、爱惜天下如爱己(爱身),才能摆脱私欲,以无私之心治理天下。 “贵以身为天下”者可暂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则可托付天下,强调责任与生命价值的统一。 “有身”与“无身”: 有身:承认身体是生存基础,但需警惕欲望膨胀导致的忧患。 无身:超越肉体局限,追求与道合一的超然境界,实现精神自由。 个体修养是治国前提,无私者方能承载天下重任,体现道家“内圣外王”思想。 淡泊荣辱: 世俗宠辱如浮云,内在稳定重于外在评价(如“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重视生命本质: 摒弃过度追求名利,回归本真需求,避免“为外物所役”。 升华责任意识: 治理者需以天下为己任,而非以权谋私,契合老子“无为而治”的深层逻辑。
00:00 / 02: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1: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