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上次课教单词“ball”。领读时,我注意到一个女孩把它念成了“包儿”。那个熟悉的儿化音,让这个英文单词瞬间有了一种河南乡间的亲切感。 孩子们都笑了。我也笑了,但没有批评他。我停下来,对全班说:“咱们河南话一般不怎么用儿化音,像‘球’就是‘球’,不说‘球儿’。倒是北京话里,儿化音特别多,比如‘冰棍儿’、‘遛弯儿’。” 孩子们听了,眼睛里有点好奇。他们或许第一次意识到,语言和语言之间,甚至方言和方言之间,都有着微妙的差别。 我忽然理解了这“包儿”背后的缘由。对初学英语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大脑正急切地寻找“语言锚点”——任何一个陌生发音,都需要在已知的声音里找到参照。英语里那个模糊的尾音/l/,在他们听来,最像的就是生活中偶尔听到的、那种被称为“标准”的北京儿化音。 这不是对方言的坚持,恰恰相反,是孩子调动了全部的语言经验,选择了一个他认为更接近“普通话”、更“正确”的模型去匹配这个外语单词。他正在用自己有限的听觉库,完成一次了不起的跨语言联想。 这个美丽的误会,让我看到了一颗努力向标准靠近的心。 在那一刻,我意识到,我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告诉他对与错。而是要先理解他走过来的那条路,然后指给他看另一条更精准的路径。我说:“来,看老师的口型,这个音不用那么绕,舌尖轻轻一弹,……ball。” 从“包儿”到“ball”,这中间细微的调整,不只是舌位的变化,更是一个孩子认知世界的缩影——他正在学习如何协调母语的根与外语的枝丫。 教育的滋味,就在这一个个看似走音的瞬间里。它提醒我,孩子的每一个“错误”,往往都藏着一段独特的思维旅程。优秀的老师,应当是一位耐心的向导,不仅能指出终点的方向,更能欣赏沿途这些稚嫩却充满生命力的脚印。
00:00 / 00: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0: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