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u上热门 一、核心观点 1. 人性的弱点:只看结果,不问过程 王立群指出,人们常以“三易其主”“六易其主”的标签评判历史人物,却不深究其易主的具体原因。例如: - 陈平三易其主、叔孙通六易其主常被诟病为“反复无常”,但他们的选择往往源于时局动荡或生存需求。 - 刘邦的成功在于能包容这些“易主之人”,更看重他们的最终忠诚与能力,而非过往经历。 2. 历史评价的片面性 - 张良因“从一而终”被赞颂,叔孙通则因多次易主被批评,但王立群认为这是“幸运与不幸运”的差异,而非道德高下。 - 吕布因杀丁原投董卓被称为“三姓家奴”,但若他割据一方成功,评价可能截然不同。 3. 对现实的启示 - 领导者的智慧:刘邦的包容性体现了实用主义,即“唯才是用”。 - 个人选择:在动荡环境中,易主可能是生存或实现抱负的必要手段,而非道德污点。 二、典型案例分析 1. 叔孙通(六易其主) - 从秦二世到刘邦,叔孙通历经六位君主,最终为汉朝制定礼仪制度。王立群认为他“择良木而栖”,每次易主均选择更强的领导者,最终成就历史价值。 2. 陈平(三易其主) - 先投魏王咎、再随项羽、后归刘邦,其“反复”实为追求明主。刘邦不究过往,重用其谋略,终成开国功臣。 3. 魏徵(六易其主) - 从瓦岗军到窦建德、李建成,最终辅佐李世民。虽六次易主,但因其谏言利国利民,后世评价极高。 三、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1. 评价标准需多维化 王立群提醒,应关注行为背后的动机与时代背景,而非简单贴标签。例如职场中,频繁跳槽者可能是寻找更合适的平台,而非“不忠诚”。 2. 领导者的包容性 刘邦式的领导智慧在于“结果导向”,重视当下贡献而非历史包袱,这对现代管理有借鉴意义。 3. 个人生存与道德困境 在动荡环境中,个体常面临“忠义”与“生存”的两难,需结合具体情境理性判断。 总结 王立群通过历史人物的易主现象,揭示了社会评价的局限性,并呼吁以更宽容、多维的视角理解历史与人性。正如他所言:“人性的弱点就是只看结果不问原因,但真正的智慧在于理解背后的复杂逻辑。”@DOU+小助手 #王立群读史记 #悟人生之道 #提升自己 #认知思维
00:00 / 00: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9
00:00 / 00: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36
听一位老师说过一段话,感觉很有收获: 其实人的一生,真正关心你的人是非常少的。很多人是只看结果,不问过程。所以,你不要指望别人会多么认真地关心你。 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当你陷入深深的痛苦的时候: 即使是好朋友,也只能陪你去吃一次饭、喝一顿酒、出去放肆一回。 可真正的悲伤是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才能消化的。好朋友有自己的家庭和生活,不可能一直围着你转。 这时,如果你恰好还有一双对你的精神世界缺乏关心的父母,你就能深刻地体会到什么叫“极致的孤独”。 你开始明白: 人终究是孤独的,在最绝望的时候,没有任何人能让你依靠。 等你熬过这个坎之后,在你心里,所有的感情、关系都会变得不再像以前那样重要。 你终于认识到: 人与人之间最本质的关系只有一一价值交换。 如果你经历的这个痛苦恰好是失恋,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度过了人们口中常说的“情关”。 从此,你的社会属性慢慢觉醒,你不再是那个天真、热血、冲动、爱与恨都很极致的少年了,有的只是在这个社会丛林里的厮杀。 某一天,你整理手机里的旧照片时,不经意看到曾经的天真烂漫,你会由衷地感慨: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人生 #人生感悟 #生活哲理 #生活不会辜负每一个努力的人
00:00 / 00: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1: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0: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