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五年级上册古诗《示儿》宋代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 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本来。在苏教版等大部分教材中本诗第一句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在老的人教版等教材中为“死去原知万事空”,因为是通假字,所以并不影响本诗的意境,尚有争议。人教版等教材多为“元”,不常用通假字。 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但:只是。 悲:悲伤。 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同:统一。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北定:将北方平定。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无忘:不要忘记。 乃翁:你们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译文:原本知道死去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感到悲伤,没能见到国家统一。 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时,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 背景:此诗作于公元1210年(宁宗嘉定三年),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此诗为陆游的绝笔,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又一首名篇。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题目是《示儿》,相当于遗嘱。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小学生必背古诗词 #启蒙早教儿歌 #唐诗三百首儿童版 #唐诗宋词三百首
00:00 / 01: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5
五上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示儿》 【作者简介】 陆游 (1125-1210)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一生笔耕不辍,创作的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代表诗作有《示儿》《游山西村》《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 【写作背景】陆游出生后不久,金人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北宋灭亡。宋徽宗的儿子赵构(宋高宗)逃到南方,在临安建立了南宋,他不但不思收复失地反而向金人屈膝求和。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后来,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写下了这首诗。 《题临安邸》 【作者简介】林升,字云友,又名梦屏,南宋诗人,生卒年不祥。代表作有《题临安邸》《长相思》《洞仙歌》等。 【资料介绍】 北宋灭亡:南宋之所以被称为南宋,是因为之前有一个覆亡了的宋王朝——史称北宋。1126年,全国侵略攻陷了北宋的都城汴京。北宋灭亡后,淮河以北,整个中原地带沦陷在金人的铁蹄下,重建的宋王朝偏安江南,只剩下半壁河山,故称南宋。 南宋偏安:当权者对外屈辱求和,对内排斥、迫害忠臣良将,守着半壁江山醉生梦死,不思进取。 北宋时期的汴京:常住人口近十万户,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北宋末年京城商业繁华,许多街道商店清晨五更便开始营业,直至半夜方歇,一些饮食店甚至通宵营业。 《己亥杂诗》 【作者简介】龚自珍:字尔王,又宇璱(sè )人,清代人。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朝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代表作有组诗 《己亥杂诗》。 【写作背景】 《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在己亥年(1839)写的一组诗。这一年诗人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接妻儿。在南北往返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着生沽在苦难中的人民,想到清政府腐败无能、不重用人才的社会现状,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写下了300余首诗,题为《己亥杂诗》,本诗是其中一首。 #小学语文课堂笔记 #教师备课笔记 #手写笔记 #古诗三首 #五年级语文
00:00 / 00: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33
《蝉》五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赏析 带译文 《蝉》学习笔记(五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 一、诗歌基本信息 题目:蝉 作者:虞世南(唐代) 体裁:五言绝句 主题:咏物诗,托物言志,借蝉喻人,强调高洁品格的内在力量。 名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创作时间:初唐贞观年间,虞世南受唐太宗赏识时期。 二、作者简介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人,初唐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 政治成就: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公,以直言敢谏著称,唐太宗赞其“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 文学地位:与欧阳询、褚遂良并称“初唐四大家”,诗歌以咏物见长,风格清隽。 性格特质:刚正不阿,清廉自守,历经陈、隋、唐三朝更迭,始终以德立身。 三、句子分析与重点赏析 首句“垂緌饮清露” 意象解析:“垂緌”指蝉的触须似官员冠缨,暗喻显贵身份;“饮清露”象征高洁(古人误以为蝉仅饮露水)。 手法:双关与比兴,将“贵”与“清”统一,暗示身居高位者亦能清廉自持。 2.次句“流响出疏桐” 意象解析:“疏桐”突出梧桐的高挺清拔,暗示蝉栖高树;“流响”形容蝉鸣悠远,赋予声音动态感。 作用:为后文“声自远”铺垫,以环境烘托蝉的清华气质。 3.后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哲理升华:强调“内在品格决定声名”,否定依赖外力的世俗观念。 炼字:“自”与“非”对比,凸显自信与独立;“秋风”暗喻权势或机遇。 四、整体赏析 咏物与人格的融合 全诗句句写蝉,却处处喻人。蝉的“高栖”“清露”“声远”均映射诗人自身的高洁品行与立身之道。 2.象征手法的突破 突破传统咏蝉诗的孤寂基调(如骆宾王、李商隐),首创以蝉赞颂“德行自显”的主题,展现初唐士大夫的自信风貌。 3.结构精巧 前两句状物,后两句议论,由实入虚,逻辑严密。“疏桐”“秋风”等意象前后呼应,形成完整意境 #古诗词 #小学语文 #和抖音一起学古诗 #幼儿启蒙 #小学必背古诗
00:00 / 00: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0: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