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敬养亲,以欢承情 “犬马皆能有养,不敬有何别乎”,两千多年前,孔子一语道破孝道真谛——豢养犬马尚能给予温饱,若对父母仅有物质供养而无敬爱之心,与饲养动物又有何本质区别?曾国藩更进一步提出“养亲以欢心为本”,将孝道的核心聚焦于让父母内心愉悦。这跨越千年的智慧,如明灯照亮我们践行孝道的路径,值得我们用一生去效仿与践行。 敬是孝的根基,是心灵共鸣的起点 敬,并非流于表面的恭顺,而是源自内心深处的敬重与珍视。古有仲由百里负米,只为让双亲尝上美味;今有陈斌强用布带绑着母亲上班,五年如一日悉心照料。他们所为,皆是对父母深深的敬爱。这种敬,是看到父母鬓角白发时的心疼,是听到父母唠叨时的耐心倾听,是在父母做出选择时的尊重支持。就像一棵大树,敬是深埋地下的根,只有根扎得深、扎得稳,孝之树才能枝繁叶茂。若无敬,孝便如无本之木,徒有其表,难以长久。 欢是孝的温度,是情感交融的桥梁 “养亲以欢心为本”,欢心是父母内心最真切的渴望。父母一生操劳,为子女遮风挡雨,他们所求并非丰厚的物质回报,而是子女真诚的笑容与温暖的陪伴。一封手写的家书,字里行间满是牵挂与问候,能让父母反复阅读,嘴角上扬;一次全家出游,在欢声笑语中共享天伦之乐,能让父母忘却生活的疲惫。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却如春日暖阳,温暖着父母的心。欢心,让孝不再是沉重的负担,而是充满温情的互动,是亲子之间情感的自然流淌。 敬与欢交融,绘就孝道华章 敬与欢,如同孝道的双翼,缺一不可。敬为欢提供了深厚的情感基础,只有心怀敬重,才能发自内心地让父母欢心;欢则是敬的外在体现,通过让父母愉悦,进一步深化了敬的内涵。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将敬与欢融入日常点滴。工作之余,多陪父母聊聊天,听他们讲述过去的故事;节假日,精心准备一份小礼物,给他们一个惊喜;父母生病时,不离不弃,悉心照料,用行动传递关爱。让敬与欢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绽放光彩,让父母在有生之年感受到子女的深情厚意。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孝道不能等待,让我们以敬为笔,以欢为墨,在人生的画卷上绘就孝道的绚丽篇章。效仿古人,从当下做起,用敬与欢诠释孝的真谛,让父母在温暖与幸福中安享晚年。如此,方不负父母养育之恩,不愧为人子女的本分。
00:00 / 02: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
00:00 / 02: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02
00:00 / 01: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0: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4
00:00 / 02: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82
00:00 / 04: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请教孝道,孔子说:“现在所说的孝,指的是养活父母便行了。即使狗和马,也都有人饲养。对父母如果不恭敬顺从,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现代人对父母最常用的一句话是“老有所养”,并且认为做到这一点就是尽孝了。但在孔子看来,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父母只有养,而没有孝敬的心,就与养些犬马没有区别。若是真心孝事父母的话,就不应仅停留在养的表面上,对父母的孝应当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敬爱,这才符合孝道。那么,孝的真义是什么呢?“不敬,何以别乎?”由此告诫大家,孝敬父母,不但要承担着赡养父母的义务,还要充分的敬爱之心,“孝”的关键在于尽心尽力地满足父母在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方面的需求,对于年迈的父母,更应悉心地照顾。如今的许多老人,虽然也是儿孙满堂,不愁吃喝穿用,可是儿女们常年在外东奔西跑的,不能陪在他们的身边,因此,他们渴望与儿女们团圆的心理十分强烈。此时,做儿女的就应多抽些时间去陪陪他们,而不是按月将赡养费打到父母亲的银行卡上。只给钱不看望或少看望,若是按照孔子的观点来看,那就是不孝了。父母辛辛苦苦将孩子教养成人,儿女们孝顺父母也是天经地义。不过,大家不管走到哪里,都应在心里想着父母、敬着父母。趁着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多站在父母的角度想想,尽量让自己的父母生活得开心一些,以免留下遗憾。所谓“子欲养而亲不待”,千万不要等到父母去世以后才知道尽孝,到那时一切都晚了。 #国学智慧 #国学 #国学文化 #论语 #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 #国学经典 #修心修行 #读书 #孔子 #悟人生之道 #修行 #圣贤教育 #修心 #经典 #名人名言
00:00 / 02: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2
00:00 / 01: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