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2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1
萨哈林是个什么地方 契诃夫的《萨哈林旅行记》是19世纪末最早的非虚构调查文学之一。本讲要回答一个问题:在这片远离文明的荒岛上,契诃夫究竟看到了什么? 一、流放制度的四重目标 俄国实行残酷的苦役流放制度,其表面目标有四个: 一是“净化社会”,将底层的脱序者驱逐出主流生活; 二是“清除政治威胁”,流放异议者与知识分子; 三是“殖民开发”,利用犯人作为奴工开拓边陲; 四是“制造恐惧”,通过恐怖维稳社会秩序。 然而在《萨哈林旅行记》中,契诃夫以冷静的观察证明:除“清除政治威胁”这一点因被限制采访而难以判断外,其他目标全都失败。萨哈林既没有净化社会,也没有带来生产力,更没有建设文明。 二、麻木与平庸的生活 契诃夫抵达岛上后惊讶地发现,人们早已对罪犯失去警觉。苦役犯们自由出入街头,干着各种劳作,而真正被拴起来的,是狗、猪和公鸡。人们早已习惯不正常的日常:凶残的杀人犯与老妇共处,流放的美女靠卖淫度日,连儿童都在沾染麻木。 契诃夫记录下多个真实片段:七十多岁的“美男子”摆渡工,终身流放却依旧笑称“上帝保佑”;被称为“小金手”的女囚,在杀人案疑云中消磨青春;一位多次杀人的捷列霍夫老人,把杀戮当作习惯;拒绝干活的矿工在被打得血肉模糊后仍高喊“我不干活”。 萨哈林的生活表面充满“传奇”,实质是无尽的平庸与麻木。连犯罪都千篇一律,混日子成了唯一的日常。 三、殖民开发的幻觉 俄国政府曾幻想把萨哈林建设为“开发前线”。但契诃夫看到的,是彻底的失败: 农民被迫种地,却连种子都无法回收三倍产量;煤矿工人被压榨至生不如死,矿主则层层舞弊。森林被毁,湖泊干涸,鱼群被滥捕,经济依旧依赖外部输血。 岛上唯一活跃的产业是非法生意:高利贷、赌博、贩酒、卖淫。连自由女性也被迫以肉体换取几个铜板。契诃夫痛陈:奴隶不会创造财富,只有自由人才有生产力。 四、唯一成功的目标:折磨人 在萨哈林,惩罚成为唯一被彻底执行的制度。 “连车重镣犯”终身带链,手脚抽搐成习;轻微过错就招致数十鞭打。契诃夫目睹一次行刑:犯人从麻木到嘶喊到呕吐,旁观者却面带兴奋。一个军医助理甚至央求典狱长“让我看看吧”,看完还得意地说“我最喜欢看行刑”。 契诃夫意识到,真正可怕的不是暴力本身,而是对暴力的快感与冷漠。萨哈林的“传奇”并非罪恶的极端,而是麻木的极端——恶与麻木互为镜像,构成一个无道德、无记忆的世界。
00:00 / 12: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27: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7
00:00 / 02: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8: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