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胶黏剂配套处理剂 胶黏剂配套处理剂(又称底涂剂或促进剂)是胶黏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辅助材料。其主要作用是在被粘物表面形成一层活性界面层,通过改变材料表面性质,提升表面能与润湿性,从而显著增强胶黏剂与基材之间的结合力与耐久性。 处理剂在胶黏过程中起着桥梁作用。它不仅能够提高附着力,使不同材料之间形成更稳固的化学或物理结合,还能有效改善界面的耐候性与耐化学性,防止因湿气、热或紫外线引起的老化问题。同时,处理剂还能改善胶黏剂与基材的兼容性,特别是在金属、橡胶、塑料、玻璃等异种材料之间,能显著提升粘接效果。 胶黏剂配套处理剂通常由偶联剂、树脂基质、溶剂或分散介质及多种助剂组成。其中,偶联剂如硅烷、钛酸酯、铝酸酯等成分可实现化学桥接作用;树脂基质提供成膜性能与机械稳定性;溶剂用于调节施工性能;助剂则提升产品的稳定性、防腐性与流平性。 根据应用体系和材料特性,处理剂可分为聚氨酯胶用处理剂、硅胶处理剂、丙烯酸体系处理剂以及环氧体系处理剂等。其中,聚氨酯胶用处理剂广泛应用于橡胶、金属、皮革的粘接;硅胶处理剂常用于电子、电器领域;丙烯酸与环氧体系则适用于塑料、玻璃、复合材料等粘接应用。 胶黏剂配套处理剂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涵盖汽车制造、电子装配、建筑装饰、鞋材加工及新能源产业等领域。在汽车工业中,它用于车灯、密封件和内饰件的粘接;在电子制造中,它提升器件封装与固定的可靠性;在建筑与鞋材行业中,它保证粘接的强度与耐久性。 随着全球环保理念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胶黏剂配套处理剂正朝着水性化、无溶剂化、低VOC化方向发展。新一代环保型处理剂在减少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影响的同时,依然保持优异的粘接性能与稳定性,符合国际绿色制造标准。#化工 #处理剂
00:00 / 01: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1: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5
00:00 / 01: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00:00 / 07: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4: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43
00:00 / 03: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6
00:00 / 02: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75
00:00 / 00: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1
00:00 / 01: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5
聚氨酯胶黏剂的发展历史 一、起源:聚氨酯的诞生 1937年:德国化学家 Otto Bayer 在IG Farben公司首次合成聚氨酯(PU),开启了这一高分子家族的历史。 当时的研究重点是作为纤维、泡沫、涂料的替代材料,但很快发现其黏结性能优异。 二、早期探索阶段(1940s–1950s) 二战期间:德国尝试将PU材料用于飞机、军需工业,但当时原料和工艺受限,未能大规模推广。 1947年:聚氨酯原料在欧洲逐步商业化,涂层和涂料领域开始出现应用。 1950年代:随着异氰酸酯、聚醚多元醇等原料的工业化,研究人员将PU用于胶黏剂配方,主要在木材和鞋类工业中试用。 三、快速发展阶段(1960s–1970s) 1960年代: 第一批商业化 溶剂型聚氨酯胶黏剂 诞生,广泛用于鞋类制造(尤其是运动鞋、皮鞋),具有柔韧性、耐水性。 在欧洲和日本,PU胶黏剂迅速取代传统橡胶胶。 1970年代: 无溶剂型 PU 胶 开始出现(双组分形式),主要用于层压薄膜、建筑密封。 聚氨酯胶进入汽车工业(挡风玻璃粘接、车身结构粘接)。 四、环保与高性能阶段(1980s–1990s) 1980年代: 水性聚氨酯胶黏剂开始研发,以应对VOC(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问题。 PU热熔胶(PUR)开始进入包装、木工行业,具备快速固化、强粘结的特点。 1990年代: 单组分湿气固化聚氨酯胶黏剂(1K PU)普及,特别在建筑和木工行业应用广泛。 反应型热熔聚氨酯(RHM, Reactive Hot Melt PU) 商业化:同时具备热熔胶的加工便利性和化学交联后的高强度性能,广泛用于家具封边、电子、汽车内饰。 五、现代化与绿色化阶段(2000s–至今) 2000s: 无溶剂聚氨酯层压胶 在食品包装领域成为主流,取代了溶剂型胶。 低单体含量 MDI/TDI 技术 使PU胶更加环保安全。 2010s: 水性聚氨酯胶黏剂(WPU) 实现产业化突破,性能接近溶剂型胶,逐步应用于纺织复合、鞋业、包装。 光固化聚氨酯胶 用于精密电子组装(如手机、OLED显示屏)。 2020s: 聚焦 生物基聚氨酯胶黏剂(以生物多元醇替代石化多元醇),降低碳排放。 智能功能型PU胶 出现,如:自修复、导电、耐高温耐化学腐蚀型,应用在新能源电池封装、航空航天。 #化工 #聚氨酯
00:00 / 02: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