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4: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朱枫,1905年生,原名桂凤,改名湛之,浙江省镇海县城(今宁波市镇海区)人。出身富裕家庭。1914年入县立高级女子小学,1921年入宁波女子师范学校。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带头参加反帝爱国活动。1927年远嫁沈阳。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举家返乡,翌年丈夫病逝。1937年"七·七"抗战开始,投入救亡宣传活动,参与救护遭日机轰炸的死伤人员。期间,与朱晓光结婚。当年底举家去武汉,次年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新知书店工作,并捐款500元。武汉失陷前返浙江,在金华 帮助台湾爱国志士筹建台湾抗日义勇队,慨捐800元,并向义勇队少年团捐赠衣物。1939年秋,与朱晓光赴皖南新四军军部,设随军书店。1940-1942年,在抗日战争最困难时期,先后坚持在新知书店和书店桂林办事处工作。1941年夏,化名周爱梅,三次进入上饶集中营,探望和设法营救皖南事变时被捕的朱晓光,晓光于次年春越狱成功归队。1944年初至沪,参加书店驻沪办事处筹组同丰商行。10月,同丰商行遭敌破坏,曾被捕押于日本宪兵队,经受酷刑,守口如瓶,后经组织营救出狱。1945年 春加入中国共产党,调至中共华中局在沪贸易机构经理财务,兼管情报部门经费,巧妙周旋于国民党经、军、警上层人物之间,保护党的事业和同志安全。1948年秋调香港。新中国成立后,奉命去台湾执行秘密潜伏任务。1950年2月,因叛徒告密,被敌人追捕,狱中坚贞不屈,同年6月10日,在台北壮 烈就义。#朱枫烈士 #沉默的荣 #铭记英雄
00:00 / 01: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2: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3: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6
暖芯1周前
朱枫就义,身后事几多悲凉! 1905年,朱枫出生在浙江镇海的一个富商家庭。那时的她,还叫朱谌之。从小家境优渥的她接受了良好教育,毕业于宁波女子师范学校。谁也想不到,这个看似温婉的江南女子,日后会走上一条充满艰险的革命道路。 1938年起,朱枫就在党的领导下参加工作,1945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她原本可以守着家庭,和深爱的丈夫朱晓光、儿女过着平静的生活——朱晓光是她亲昵称呼的“梅郎”,他们之间的书信往来总是充满着“梅”、“妹”这样独属于他们称呼的浪漫。但当1949年冬天,组织需要派在台有社会关系的人去执行秘密任务时,朱枫成了最理想的人选。 临行前,她用暗语给丈夫写了一封信:“兄将外出经商,此去将逗留几月,妹不必惦记......”。然而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去就再没有回到丈夫的身边。 1949年11月27日,朱枫乘船经香港到达台湾基隆。在码头上,继女阿菊抱着未满周岁的孩子和丈夫早已静候多时。阿菊七岁丧母,朱枫嫁过来后待她如亲生,哪怕后来自己有了孩子,也从没亏待过她。这次朱枫赴台,正是借着“探望刚生娃的阿菊”这个由头——这是组织找到的最安全的身份掩护,谁曾想这竟成了最刺心的遗憾。 第二天,朱枫来到基隆一家南北货店,与地下党最高领导蔡孝乾接上了头。朱枫以“陈太太”的身份活动,蔡孝乾对外是“郑先生”。12月初的一天,朱枫按照指示找到了吴石将军的寓所。吴石当时是国民党参谋次长,却是我们潜伏在敌人内部的重要情报员。在接下来的40多天里,朱枫和吴石见了7次面,悄悄带出56卷胶卷,里面全是台湾、金门的布防图和驻军情报。这些情报后来帮助解放军顺利解放了舟山群岛。毛主席得知情况后,嘱咐有关人员:“一定给他们记上一功”,并挥毫写下一首五言诗:“惊涛拍孤岛,碧波映天晓。虎穴藏忠魂,曙光迎来早。” 朱枫顺利完成任务后,上级指示:速归。朱枫让女儿买了返港的船票,还给上海的亲友写了一封短信。那是1950年1月14日,短信竖行书写在一张从笔记本上撕下来的横格纸上。在信中,她告诉亲友“凤将于月内返里”——凤是她的小名,她常以“桂凤”、“静凤”落款,但这次却特意署名“威凤”,笔触端庄、遒劲,似银钩铁划,透着一股无畏的英气。 然而这封信,竟成了她的绝笔。 就在朱枫准备离开时,台湾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两名地下党员被捕,所有离台通道都被关闭。危急关头,朱枫找到吴石求助。吴石冒险开出特别通行证,用
00:00 / 00: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6
00:00 / 00: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