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一老人街头摔倒无人敢扶,滴滴司机看不过去拨打120,结果大爷去世,其家属把路人、医院和司机告上法庭索赔30万。法院判了! 一个寒冷的冬日下午,江西某条商业街上一幕令人揪心的场景引发了广泛关注:一位老人重重摔倒在地,周围行人纷纷驻足观望,却无人敢伸出援手。这一幕再次将"扶不扶"的社会困境摆在公众面前。 然而,就在众人犹豫不决时,一位滴滴司机小张的举动让这个故事有了转机。当他驾车经过这条街道时,远远看到躺在地上的老人,内心挣扎片刻后,他还是选择停车查看。小张快步跑到老人身边,发现老人已经失去意识,立即拨打了120。在等待救护车的过程中,他不仅守在老人身边,还脱下自己的外套为老人保暖。救护车很快赶到现场,医护人员立即展开紧急抢救。然而,经过近半小时的全力抢救,老人最终因心源性猝死不幸离世。这个令人悲伤的结局本应该就此划上句号,但事情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转折。 老人的家属在得知消息后悲痛欲绝,他们认为如果老人能够及时得到救助,或许就不会发生如此悲剧。愤怒之下,家属以"见死不救"和"延误救治"为由,将路人、医院和滴滴司机小张一同告上了法庭,要求赔偿30万元。 这起诉讼立即引发了社会热议。有人感叹:"这不就是典型的好心救人反被告吗?"也有人质疑:"这样的诉讼会不会打击人们见义勇为的积极性?"然而,法院的判决却给出了一个令人欣慰的答案。经过详细调查和审理,法院认定:我国现行法律并未规定普通公民对陌生人负有救助义务,虽然从道德层面应该施以援手,但这属于道德范畴而非法律强制。 滴滴司机小张的救助行为恰恰体现了一个普通公民应有的道德水准,其行为受到《民法典》关于见义勇为条款的保护;医院救护车接到报警后迅速到场,医护人员积极实施抢救,老人死亡原因为心源性猝死,这是一种突发性、致命性极强的疾病,即使及时救治也未必能够挽回生命。 基于以上分析,法院最终驳回了死者家属的诉讼请求。这一判决不仅体现了法律的公平公正,更释放出积极的社会价值导向:善意施救者的权益应当得到法律保护。 在当今社会,"扶不扶"已经成为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曾经发生过多起好心人被诬陷的案例,导致许多人在面对他人危难时选择视而不见。但是,法律的进步正在为善意施救者撑起保护伞。《民法典》中关于见义勇为的条款,就是要鼓励人们在他人遇到危难时伸出援手。小张的行为值得称赞,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社会正能量。虽然最终未
00:00 / 00: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52
00:00 / 01: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290
00:00 / 02: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555
00:00 / 03: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