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9: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2
00:00 / 02: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0
《观书有感》朱熹笔下的千古读书妙喻,你真的懂了吗? #启蒙早教 #诗词 #国学文化 #儿童动画 #语文 《观书有感》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组诗作品。创作时间所说不一,一说南宋淳熙三年(1176)春,朱熹如婺源省墓而游学三清山所做。一说南宋乾道二年(1166)朱熹居闽北崇安五夫里时所做。 这首诗是描绘作者“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这首诗借景喻理,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全诗寓哲理于生动形象的比喻之中,不堕理障,富于理趣,一直为人传诵。 原文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 ⑴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鉴: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也有学者认为是镜子。此指像鉴一样可以照人。 ⑵“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徘徊,来回移动。 ⑶渠:第三人称代词,它。这里指方塘之水。那得:怎么会。那,同“哪”。清:清澈。如许:如此,这样。 ⑷为:因为。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创作背景 这组诗作于何时何地,缘何而作,一直令人费解,学人言之不详,颇多歧见。有人认为这首诗写于鹅湖之会后一年,即南宋淳熙三年(1176)春,朱熹如婺源省墓而游学三清山,在三清山的三清宫游憩时触景顿悟,有感而发作此诗。另有人根据朱熹写给许顺之的书信《答许顺之》(四部丛刊初编缩本《朱公文文集》卷三十九)推断这两首诗作于南宋乾道二年(1166),是年朱熹居闽北崇安五夫里。
00:00 / 00: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9
《观书有感》(其一)宋·朱熹,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古诗词的魅力 #诗词 #国学启蒙古诗完整版 #必背古诗词推荐 #经典诗歌朗诵
00:00 / 00: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55
00:00 / 00: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89
00:00 / 00: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4
00:00 / 00: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8
00:00 / 00: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4: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