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喜渐不为人识 #原乡记忆 短文视频《自喜渐不为人识》 不知从啥时候开始,变得沉默寡言,视频如此,生活亦如此。 都说男人最好的状态是销声匿迹,并非是逃避现实或孤立自我,而是减少外界干扰,专注内在成长来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本质上,也是从对外界的过度关注转向对内在世界的深耕。但这段时间以来,各种琐碎和繁杂在生活和工作中循序渐进地具象化,尽管“自喜渐不为人识”,但成长也并非如此。 五年前归乡沉淀之时,开始记录家乡。镜头前我描绘山野草木,讲述故土往事,勾勒出亲人在乡间闲适生活的模样。晨雾弥漫的田野,晌午升腾的炊烟,暮时老树下围坐谈笑的乡亲。那些画面在互联网的传播,也照亮着我满心的期待与欢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镜头竟成了横亘在我与村庄之间的隔阂。尤其是一村之主的重担沉沉地落在肩上,这双习惯于捕捉光影的眼睛,才真正开始看见泥土之下盘根错节的真相。乡亲们似乎并不需要“记录者”的角色,而是需要乡村振兴的践行者。我一时陷入困顿——那曾经带给我巨大满足的镜头,而今却仿佛成了无形之墙,挡住了我贴近乡亲们的路径,也让我在创作路上茫然四顾,不知该向何处聚焦。镜头里的风景纵然美好,却唯独遗漏了泥土深处真实的生命脉搏。 那些曾展现的田园牧歌,不过是村庄这本厚重书籍上浅浅的封面。真正的内容,是那些被忽略的、被遮蔽的、被忍耐的褶皱深处。我也逐渐体悟到,自己从前所孜孜以求的“被看见”,远不及最近“去看见”的深重。当我不再是举着手机的旁观者,而是他们命运共同体的其中一员,承担着他们沉甸甸的托付与期待,我的心才真正感受到了土地深处传来的温度与力量。 而今,曾经那个追逐镜头与目光的我,终于自喜于渐渐“不为人识”——这并非刻意藏匿,而是一种更深沉的归来。放下了对“被看见”的执着,反而真正看清了脚下泥土的纹理、乡亲们眉宇间的沟壑与希冀。肩头村支书的担子,让我明白:真实的扎根,是俯身成为大地的一部分,而不是站在田埂上只为收割风景。也终于懂得,比起被镜头注视,更珍贵的乃是俯首贴近土地时那厚重的触感;比起被外人认识,更恒久的是在日复一日琐碎担当里,被土地所认识、所托付。
00:00 / 03: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