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08
中国小伙独闯蒙古国贫民窟,环境比想像中好太多了 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有60%的人住在棚户区。因为这里生活条件艰苦,外国人习惯称之为贫民窟。又因为这里的人住是游牧民族特色的蒙古包,于是也有人把这里叫做蒙古包区。从航拍的视角可以发现,在所谓的贫民窟,每户人家都有几百平米的大院,甚至有人在家安装了篮球框(是的,蒙古人最喜欢的运动也是篮球)。这里的确有传统的蒙古包,但也都修建了独栋的房子,而且还有一个关键的指标:家家户户都有小汽车。如果这样的地方也叫贫民窟,那我在深圳城中村蜗居的房子又算什么呢?所以接下来我要采用更加本土化,也相对比较中性的词:棚户区或者蒙古包区,代替贫民窟的说法。 当我拿乌兰巴托和深圳相比较,有些观众朋友可能感到小脑萎缩了。什么?深圳和乌兰巴托?深圳有华为、腾讯和比亚迪等一众高精尖企业,还有400多家上市公司。当年特朗普制裁的中国企业,都集中在深圳南山区粤海街道。虽然我本人没有钱,也不是什么高精尖人才,但作为什么深圳人,我已经感到无比骄傲了。反观蒙古国,除了煤炭产业以外还有剩什么呢?蒙古人有什么资格跟我们深圳人坐同一桌吃饭?我以前也是这么认为的,直到我发现了一个数字,60%。根据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的数据,深有60%的人住在城中村。刚好跟乌兰巴托住在棚户区的人口比例一样。太巧了,真的太巧了。这说明棚户区和城中村,正好代表了两座城市的普通老百姓居住的场所。 深圳城中村的视频,我拍了有不下10个。我本人也在里面蜗居过。没有人比我更喜欢研究城中村,也没有人比我更懂城中村。正因为“60%”的巧合,让我忍不住把两座八竿子打不着的城市放在一起比较。现在中国互联网流行中美对帐。我们只跟世界第一的美国比,而且必须要赢。但我这次跟排不上号的蒙古国比,肯定会让很多网友生气。但没办法,城中村的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一直是我的课题,我不可能为了照顾一部分人的情绪就不做了。所以,如果冒犯到你,我只能说一句I am so sorry。#蒙古 #深圳城中村
00:00 / 19: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598
00:00 / 01: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