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6: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447
00:00 / 02: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
00:00 / 00: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6
00:00 / 00: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清心@1周前
🧘‍♀️【古诗词里如何说“释怀”】🧘‍♂️ 12首诗,道尽人生最通透的活法。 @育见未晚& 我们总在为太多事纠结:为没抓住的机遇遗憾,为突如其来的离别难过,为眼前的困境焦虑…… 而千百年前的古人,早已把 “释怀” 的智慧写进了诗词里。 他们也曾遇风雨、经别离、陷迷茫,却用笔墨写下了与生活和解的方式。下面这 12 首诗,从 4 个维度道尽 “释怀” 的境界,读一遍,心里的褶皱仿佛都被轻轻抚平。 一、看淡得失:【把荣辱名利,轻放于心间】 人之所以烦恼,多是因为把得失看得太重。而这些诗词告诉我们,真正的释怀,是看透世事本质后,对荣辱、名利、时光的坦然。 1.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写下这首词时,苏轼刚经历 “乌台诗案”,从京城高官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连住处都要自己搭建。那天他在沙湖道上遇雨,同行的人都狼狈躲雨,只有他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慢慢走,还吟着诗。 这份释怀,是把人生的 “风雨” 看淡。我们遇到的挫折、刁难、不公,在他眼里,不过是一场会停的雨。等雨过天晴回头看,那些让我们辗转难眠的事,早已 “也无风雨也无晴”。真正的释怀,是连 “释怀” 本身都忘了,只留一份 “任平生” 的坦荡。 2. 朱熹《偶成》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我们总在后悔:“要是年轻时多学点东西就好了”“要是当初抓住那个机会就好了”,为逝去的时光、未竟的梦想焦虑不已。而朱熹的诗,像一句温柔的提醒:时光本就匆匆,春草刚发芽的梦还没醒,台阶前的梧桐叶就已落满秋声。 这份释怀,不是放弃努力,而是接受 “时光不可逆” 的真相。不再为 “没做到” 的过去纠结,而是珍惜当下的每一寸光阴 —— 现在开始学,总比永远不开始好;现在努力,总比空想过去强。 3. 杜牧《不 寝》 到晓不成梦,思量堪白头。 多无百年命,长有万般愁。 世路应难尽,营生卒未休。 莫道名和利,名利是身仇。 多少人一辈子被 “名利” 绑着:为了升职熬夜加班,为了赚钱忽略家人,等身体垮了、亲人远了,才发现自己被欲望困住了。杜牧熬夜到天亮睡不着,终于想通:人活不过百年,却要被万般愁绪缠绕,而这愁的根源,就是追不完的名、赚不够的利。 这份释
00:00 / 11: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聊聊《黄帝内经》里的“专注力”智慧 古人说“治病先治神”?聊聊《黄帝内经》里的“专注力”智慧 黄帝曾问: 人都想健康长寿, 可病来了,却看不清、摸不透, 怎么办? 岐伯的回答, 出人意料—— 真正的关键,不在工具,而在“人”。 他说: 就像琴弦断了,声音就哑; 树叶枯了,树就快不行了。 人要是连声音都变了, 说明状态已经很深了。 但更关键的是下一句: “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注意!这里的“治神”, 不是治病, 而是指——医生要极度专注,心无旁骛。 古人认为: 真正高明的技艺, 不是靠手法多快, 而是靠心静、意专、应时。 就像射箭—— 拉弓时如伏弩, 放箭时如闪电, 中间不能有一丝杂念。 他们还说: 人活在天地之间, 要顺应四季、昼夜、节气的变化。 能读懂这些节奏的人, 才能“独出独入”,从容应对变化。 听起来像玄学? 其实核心很简单: 专注顺应规律最高效的状态。 比如今天—— 你熬夜后效率低, 焦虑时判断力差, 其实就是“神不守舍”。 而古人说的“五法”: 治神、养身、识物、制器、察变, 第一条就是“治神”—— 先把心稳住,再做事。 重要提醒: 本视频内容, 仅为对《黄帝内经》中古代哲学与文化思想的通俗解读; 不涉及任何医疗行为、健康建议或操作指导; 文中提到的“针”“刺”等, 均为历史语境下的文化表述, 请勿联想或模仿。 我们分享这些, 不是教你怎么“治病”, 而是想说—— 古人的“治神”, 其实就是今天的“心流”与“专注力”。 你有没有这种体验? 心一乱,小事都做不好; 心一定,难题也能解。 评论区聊聊: 你最近一次“全神贯注”, 是在做什么? 如果你喜欢这种 把古书读“活”的方式, 点赞关注, 下期我们继续—— 从老智慧里,找新答案! 我是零一, 读点古书,多点清醒, 咱们下期见!
00:00 / 02: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8: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6
00:00 / 08: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2: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例说甲骨文字——“方”字 “方”字的甲骨文有两种,一种是上面一横的,一种是上面是矩尺形的。两种字形有出现时期早晚的差别,第一种要明显早于第二种。这似乎是表明,古人曾改进过文字。如果说这个字是改进过的,那么,它到底改进了什么呢?这里先且按下不论。我们先来认识“方”字本身。 “方”字的字形让人看得有些云里雾里的,以至于很多学者认为它是表示的一个什么工具。毫无疑问,这是笼统的认识方法。这种认识方法是不可取的,因为这种认识方法容易把事物认识得很奇怪。举个简单的例子,人是要穿衣裳和戴帽子的,如果以笼统的认识方法去认识穿了衣裳、戴了帽子的人的话,就极有可能会把一个人认识得不像人了。我们必须得知道,不论一个人穿了怎样的衣服、戴了怎样的帽子,他的本质仍然只是一个人。人所穿的衣裳和戴的帽子,只能是人的一种呈现,或被动,或主动。比如,衣裳和帽子可能会体现出一个人的性格,或者表达出一个人的身份。身份又会与另外一个东西挂钩,那便是,这个人所受到的约束。于是,衣裳和帽子也可以传达出这个人所受到的约束。 所以,当我们看一个穿了衣裳、戴了帽子的人时,我们应该知道,这个人至少由两个部分组成,那便是,本质人,和他所穿的衣裳、戴的帽子。这样,我们在看这个人时,才能对他产生比较清晰的认识。 “方”字的组成 很明显,“方”字也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 首先来看前面这个部分。通过仔细观察“方”字的甲骨文,我们会知道,它的这个部分是一个“人”字。只不过,很多时候,这个“人”字被写得有些变形。事实上,“人”字本身的甲骨文很多时候也写得很不像个人。 “人”字的甲骨文字形,有标准的写法,也有不标准的写法。标准的写法几乎一眼就能看出是一个“人”字,不标准的写法则很难看出是一个什么字。 这下,我们知道了,“方”字的主体部分是一个“人”字。 那么,“方”字的另外一个部分是什么呢? 这个部分有两种,我们先说第一种。第一种所示的是什么,直接看肯定是看不出来的。既然直接看看不出来,那么我们就只能结合人这个部分来试着做一个合理推测。 很明显,这个部分是在人的脖子上。如此#涨知识 #知识分享 #每天学习一点点 #甲骨文 #说文解字 @博物汉字 @人民网 @中华书局旗舰店
00:00 / 08: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