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7
00:00 / 07: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4: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8: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4: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
00:00 / 00: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田橙1周前
当时的朝廷分成了两派:一派是张九龄为代表的贤能派,坚守儒家治国理念,重制度,轻刑罚、易藩镇、保民生,另一派是李林甫为代表的搞钻营、溜须拍马,两派在用人和立储问题上矛盾激化,为张九龄的被罢免埋下导火索。 当时开元年间的唐朝是世界上最繁盛、最发达的国家,但强大外衣下暗藏两大危机。1:均田制瓦解,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一直是唐朝经济发展的基石,农民按人头分土地,承担赋税和徭役,开元年间比唐初人口增加很多,国家掌握土地有限,达观贵族大量兼并土地,田产遍布多地,李隆基又把官田大量赏赐出去,均田制无法满足新增人口,农民逃亡,赋税体系消亡,土地的监管权名存实亡。均田制和依托的租庸调彻底瓦解。 2:藩镇割据权力越来越膨胀,出现“尾大不掉”,开元后期,唐朝的边疆面临北边突厥和西边吐蕃持续威胁,唐朝原来的边防制度是边将分离,效率低,唐朝设节度使,长期驻守边疆,掌管军权,财权、行政权,为了更好镇守边疆,可以自己收税养兵,确实大大提高了效率,也确实埋下了隐患。 早期节度使多是文官、儒将,且时间短,朝廷还能统治,李林甫怕他们出将入相,威胁自己的相位,建议皇帝用文化水平低的胡人作节度使,让他们长期驻守边疆,安禄山成为三个地方的节度使,那些胡人逐渐掌握军队和资源,朝廷再想节制的时候已经力不从心。 唐玄宗非常信任节度使,再加上李林甫的包庇,最后引发了安史之乱。
00:00 / 37: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2: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