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2
00:00 / 04: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素位而行,陶语山水——品陈集胜陶艺之境 当陶土在指尖流转,当窑火在时光中淬炼,陈集胜以陶为笺,写下了一曲山水与人文交织的诗行。《山水集胜陶艺》里的“素位而行”,是他对陶艺的敬畏,更是对天地自然的谦卑叩问。 那一方陶作,似是把江南的山水揉进了泥胎。苍劲的树木以陶土的肌理诉说着岁月的褶皱,每一道纹路都是窑火与泥土对话的痕迹,红与黑的碰撞,如暮春山林间的光影交错,亮处似阳光穿透树叶的碎金,暗处如深涧幽壑的沉静,将山水的层次与气韵凝于寸土之间。 林中那几尊人物,或立或行,在陶艺的天地里成了人文的注脚。他们是陶者的化身,也是每一个在山水间寻觅本心的行者,于陶的世界里“素位而行”——不慕浮华,只在自己的陶艺疆域里,以匠心雕琢每一处细节,让泥土有了思想的重量。 远处的塔阁隐于树影,是尘世与幽境的衔接,恰如陈集胜的陶艺,在传统与现代的边界上,拓出一方属于自己的天地。他以陶艺为媒介,让山水的魂魄在陶土中涅槃,让人文的温度在窑火里永恒。 这陶,不是冰冷的器物,而是有呼吸的生命。它承载着陈集胜对山水的眷恋,对陶艺的执着,更承载着一种“素位而行”的人生哲思——在自己的位置上,以真诚与匠心,把寻常的泥,烧成了不寻常的山水之梦,让每一个凝视它的人,都能在陶的纹理里,触摸到山水的脉搏,感受到人文的温度,最终在这份陶语山水中,寻得一份心灵的归处。
00:00 / 00: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11: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46
00:00 / 00: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73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这是子思讲“素位而行”的一句话。 《中庸》第十四章主要讲的是“修身”,所以理解这句话也要从整体文意上来把握。 “素位而行”,与“修身”有什么关联呢?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素位而行”?所谓“素位而行”,就是在什么位置做什么事,做好分内之事。你是领导,就做领导该做的事;你是员工,就做员工该做的事。你身居富贵,就做富贵人该做的事;你处于贫贱,就做贫寒人该做的事。 这就是子思进一步解释的做法:“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就是要安于自己的位置,不做非分之想。 君子不做非分之想,就会“自得”,穷人就不会羡慕富人,富人也不会看不起穷人,各行其是。领导不会看不起员工,员工也不会羡慕领导。这就是子思所说的,“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 那么怎么才能够做到“素位而行”,不做非分之想呢?这就与自我修身联系在一起了。子思顺势抛出了“正己而不求于人”的修身之法。 也就是说自己如果处于下位,就要通过“正己”,通过学习“五步法”,来提升自己,使得自己“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从而彻底改变自己,缩小与别人的差距,达到“上位”的格局与胸怀。这样做好自己,就不会怨天尤人了,从而达到“无怨”的心境。 如果达到“上位”的水平,还不能居于“上位”的位置,那么该怎么办呢?子思认为应该“居易以俟命”,而不能“行险以徼幸”。就是没有这个居上位的命,就不要强求,否则就会遭遇危险。 子思最后用他爷爷孔子的一句话来告诫大家,“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君子立身处世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不能去怪靶子不正,而应该怪自己箭术不行才对。”多么形象啊,这就是我们活在世上,一切努力都首先要从改变自己做起,从“修身”做起,任何一开始想改变别人的做法都是徒劳无功,只有改变自己才是最聪明、最正确、最具操作性的做法。
00:00 / 02: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9: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1: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1: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11: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2: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
00:00 / 04: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
00:00 / 05: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