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29: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书中人3月前
今天推荐的书是陶行知的:生活是最好的教育,最有水平的教育方式:言迟,面缓,心静,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越大。”在孩子的成长路上,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境。很多时候,你越是急躁、焦虑、指责,越是难以起到教育的效果。而最有水平的教育方式,莫过于言迟,面缓,心静。当你管住嘴、稳住情绪、放下焦虑,安静地守护着孩子的成长,那么家就会成为孩子最温暖的港湾,父母就是孩子最依恋的对象。这样孩子也在这份润物无声的滋养中,自然地向阳而生,带着底气逐梦而行,最终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光彩。关于让教育在深思中沉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个“四颗糖”的故事,至今读来仍令人动容:先生在担任校长期间,曾目睹一名男生手持砖头正要砸向同学。他没有厉声呵斥,而是先立刻制止了男生的行为,让其到办公室等候。回到办公室后,他掏出第一颗糖递给男生,温和地说:“你比我先到,很守时,这颗糖是奖励你的。” 男生闻言一愣,原本紧绷对立的情绪,在不知不觉中松动。紧接着,他又递出第二颗糖:“你很尊重我,我一制止,你就立刻停手了,这颗也该给你。” 随后,第三颗糖被送到男生手中,陶行知肯定地说:“我知道你是看不惯同学欺负女生,这说明你有正义感。”听到这里,男生终于主动承认了错误。陶行知随即拿出第四颗糖,郑重地说:“知错能改,这是最可贵的,这颗糖送你。”有实验证明:当人处于愤怒状态时,负责沟通与思考的杏仁核活跃度会骤降40%以上。被火气冲昏头的时候,说出口的往往会是伤人的话。所以说,“延迟评判” 既是父母自我情绪的缓冲带,也是孩子和父母相互信任的重要途径。先生的这四颗糖充分地展示了何谓 “言迟”:没有无休无止地说教和指责,而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我审视,让他自己反思自己进步。这种 “迟”,不是消极的回避,而是积极的 “蓄力”——言语的力量只有在理解中沉淀出来的,才能引发教育的共鸣。所以迟缓的言语并不代表着教育的缺位,而是用“空白”为教育留出空间。让想法在安静里自然地冒出来,让道理在共情里走到心里去。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留白”,其实都藏着强大的力量,即使是没有立刻说出口,教育的效果最终也能在时间里慢慢显出来的。本文章来源于帆书
00:00 / 08: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18: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19: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17: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2: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
00:00 / 10: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1: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1: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