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1: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藏在高淳老街里的百年宅院,一砖一瓦都是故事 逛高淳老街时,若不是檐角那方褪色的"杨厅"匾额,很容易错过这座藏在市井里的老宅。青石板路尽头,两扇雕花木门虚掩着,推开门的瞬间,像撞进了时光的褶皱里。 这宅子是清末民初杨姓商人的私宅,当年高淳水运发达,杨家靠着漕运和南北货贸易攒下家业,便在老街最繁华处起了这座宅院。和江南常见的园林不同,杨厅处处透着商人的精明——正门不大,避开了财露白的忌讳,跨进门槛却豁然开朗,三进院落层层递进,暗合"步步高升"的寓意。 最有意思的是第二进的待客房,天花板上藏着机关,轻轻拉动绳结,彩绘的藻井便缓缓转动,露出藏在里面的琉璃灯。据说当年杨家谈生意,若是看好对方,便会点亮这盏灯,算是给足了诚意。如今灯座上的鎏金早已斑驳,但透过玻璃罩看进去,依然能想象出当年灯火摇曳的模样。 后院的天井里种着一株百年紫薇,树干要两人合抱才能围住,每年盛夏花开得泼泼洒洒,把青灰色的瓦当都染成了淡紫色。老 caretaker 说,这树是杨老爷子亲手栽的,当年他常坐在树下看账本,有次暴雨冲垮了货船,全家人都急得打转,唯有他摸着树干说"留得根在,不怕不发"。后来杨家果然东山再起,这树便成了宅子里的"镇宅宝"。 厢房里还摆着些老物件:铜制的帐钩上刻着缠枝莲,梳妆台的镜面蒙着层雾状的包浆,最打眼的是个青花缠枝纹的瓷缸,据说是当年杨夫人用来腌菜的。这些物件没有博物馆里的精致,却带着烟火气的温度,让人想起那些在宅院里升起又散去的炊烟。 离园时回头望,夕阳正穿过门廊的花格窗,在青砖地上投下细碎的光影。忽然明白为何老辈人总说"宅如其人",这院子里没有雕梁画栋的张扬,却在每一处细节里藏着过日子的踏实与韧劲,就像那些曾在这里生活过的人,悄悄把故事刻进了木缝与砖瓦里。 若是来高淳老街,别只顾着买固城湖螃蟹,拐进杨厅看看吧。在这里,时光走得慢,每一步都踩着百年的光阴。
00:00 / 02: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Mr.志斌1月前
南京长江后街,是一个穿越百年时空的民国老街,这里曾经有过民国时期军官研究班。民国风情和现代风貌在长江后街交相辉映,打开民国时期地图,让人有陌生感的“军官研究班。”几个字显入人们眼帘,军官研究班占据这条街几乎半边天地。这里位于清朝两江总督衙署和民国总统府、行政院后院北面。清朝时候这里叫宗老爷巷,因明末清初曾任顺天学政的官员宗敦一居住在巷内而得名,民国初期还曾经用这个地名,后来改叫国府后街。长江后街6号曾是国民政府水利部的所在地。民国时期,这里是国府后街8号。国民政府水利部旧址的主要建筑是一座灰白色的主楼,叫做“一号楼”,坐北朝南,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两层楼,平面呈横“日”字形。主楼的屋顶是圆弧状的,上面覆盖着瓦楞形的白铁皮。主楼的东西两侧还有几栋青砖砌筑的楼房和平房。民国政府水利部旧址所在地和西边地块曾经还有过三个民国时期重要军政单位。我们着重介绍民国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军官研究班。这个研究班是中央军校第六期举办的,是为各地优秀军官深造而设立,于一九二八年九月开班,一九二九年十二月毕业,军官研究班分宪兵、警察、政治、土木四个科,其中宪、警、土三科九百多人又比叙高等教育班一期,多为编余军官。1929年12月毕业分发,共计1181人。显而易见的是,他们很多人毕业之后的去向并不是部队。而政治班二百多人则算黄埔六期学籍,黄埔六期独三大队,就是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军官研究班政治科比叙的。二次北伐时期,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下设宣传队,这其中有五百余六期学生参加,北伐胜利后,这些有六期学籍的同学回校继续学业,没学籍的则有部分考入中央军校政训班。其后军官研究班成立,政训班并入其中改称政治科(大队)。黄埔六期廖志远旧藏的毕业五十周年纪念特刊中显示:在1979年的时候,军官研究班这一千多号人,竟然已经全部被算作黄埔六期了!这也就是说,其中宪、警、土木三科那九百多人,上了一次“外围”黄埔,竟同时拥有了军官研究班、高教班一期、黄埔六期“三重”学籍。其中警察科的浙江台州人郭辅潮毕业后,就在警界任职,他任过浙江外海水警局第三大队大队长,一九四五年三月十七日,日本海军中将山县正乡被郭辅潮所在外海水上警察局击毙。这里还是民国时期军政部管辖的军需学校训练班和民国时期国民社会委员会旧址所在地。#南京#民国建筑#黄埔军校#长江后街#军官研究班
00:00 / 02: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6: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