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10
00:00 / 02: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057
00:00 / 02: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3: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懷樸廬2周前
时间与权力:从古代颁正朔到”北京时间“的捍卫 2025年10月,中国国家安全机关公布破获一起美国重大网络攻击案,披露了美国国家安全局网络攻击入侵中国国家授时中心的细节。这一事件凸显了时间系统在现代国家运行中的核心地位,它不再仅仅是科学计量的技术问题,而是关乎国家安全、经济运转和社会稳定的战略要素。回溯历史,中国人对时间标准化的重视源远流长,从古代帝王“颁正朔”的权力象征到现代“北京时间”的技术保障,其间贯穿着对时间统一性与权威性掌控的政治文化传统。 中国古代天文学与历法的发展历程,为理解时间政治化提供了深厚的历史背景。根据文献记载,早在尧舜禹时代,中国就已经形成了初步成熟的历法体系。《尚书·尧典》中明确提到“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说明在尧帝时期已出现以366日为周期的阴阳合历,并运用闰月来调整四时,陶寺遗址成熟的测日系统为此提供了实物佐证。《夏小正》则记载了夏代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并以星象、气象、物候变化指导农业生产活动。至少到商代已经有了干支纪日。而到周代已经发展出十分成熟的用土圭测日影确定冬至和夏至的方法。汉武帝时期,由邓平、落下闳等人制定的《太初历》是中国第一部有完整文字记载的历法,它首次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体系,以正月为岁首,创立了影响后世近两千年的历法基本框架。随着时代推进,历代天文学家不断革新历法精度,如东汉刘洪的《乾象历》首次考虑月亮运行速度的变化;南北朝时期祖冲之的《大明历》引入岁差概念;至元代郭守敬的《授时历》,将回归年长度精确到365.2425日,这一数值与当前国际通行的公历格里高利历完全一致,却比之早了三个多世纪。这些历法革新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高超成就,也为“颁正朔”的政治实践提供了技术支持。 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颁正朔”始终是王朝正统性与皇权合法性的核心象征。“正朔”一词中,“正”指年之始,“朔”指月之始,其本质是历法的基础。自夏商周三代起,即形成了“三正”交替的传统,这种差异并非纯粹的技术调整,而是新兴王朝彰显“天命转移”的政治宣示。正如《礼记·大传》所载:“立权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此其所得与民变革者也”。改正朔被视为新王朝成立的标志性事件,象征着与前朝的决裂和新时序的开始。汉代以后,虽然多数王朝不再轻易改变夏正传统,#北京时间 #国家授时中心遭网络攻击 #颁正朔
00:00 / 05: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1: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