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00:00 / 06: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4: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1: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1: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1: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徐伟忠3周前
植物次生代谢:生态农业的“隐形引擎” 植物次生代谢:生态农业的“隐形引擎” 你是否好奇,为何岩石缝里的大红袍茶香更浓?盐碱地的乐陵金丝小枣维C含量更高?答案藏在植物的“生存智慧”——次生代谢里。 植物代谢分两类:初生代谢负责长叶结果,像植物的“基础保障”;次生代谢则是逆境中的“防御系统”。当植物遭遇低温、干旱或人为轻微伤害(如果树环割、蔬菜蹲苗)时,会产生乙烯信号,开启次生代谢,合成生物碱、酚类等物质。这些物质既能帮植物抵抗病虫害,又能提升农产品的风味与营养,比如冬虫夏草的SOD酶、青蒿中的青蒿素,都来自次生代谢。 我国农耕早就运用了这一原理。北魏《齐民要术》记载的物种相生相克,明代《本草纲目》收录的1095种中草药,本质都是利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现代生态农业更将其系统化,总结出“生产三要素”:一是环境或人造胁迫,二是优良非转基因品种,三是均衡营养供应。山西“新绛模式”就是典范,通过秸秆发酵增碳、有益微生物调土,配合适度胁迫,种出的蔬菜远销香港,苹果树还能抵御倒春寒。 如今,次生代谢技术已落地田间。种子微冻处理(零下28℃浸泡)能激活抗冻蛋白,让水稻根系更发达;中草药制剂“那氏齐齐发”可缩短作物生育期,让云南高海拔地区的玉米在积温不足时仍能丰收;玉米割苗机在幼苗5-6叶时剪叶,能增产20%-30%。这些技术不依赖化肥农药,却能实现高产优质。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次生代谢技术更成了“救命稻草”。它让作物在早期积累抗逆物质,从容应对极端天气。未来,读懂植物的“防御密码”,就能让生态农业既守护绿水青山,又端稳“优质饭碗”。#徐伟忠
00:00 / 00: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3: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6
徐伟忠2周前
植物次生代谢与环境:精妙的适应“化学反应” 植物次生代谢与环境:精妙的适应“化学反应” 植物次生代谢物的合成与积累,是基因与环境诱导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细胞和分子层面,环境刺激会激活植物的信号受体,产生多胺、钙、茉莉酸等信号分子,进而启动次生代谢关键酶基因的表达,推动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 从进化视角看,植物次生代谢是长期与环境(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在植物应对物理、化学环境,参与种间竞争、化学防御(对抗昆虫、人类及微生物)等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与初生代谢物相比,次生代谢物的产生和变化与环境有着更强的相关性和对应性,生存环境的改变对其形成作用显著。植物的遗传物质会感受环境应力信号,控制蛋白质合成,这是次生代谢物与环境关联的内在机制——变化的环境胁迫通过信使系统作用于基因,基因的适应表达会调控次生代谢酶系统的合成,最终影响次生代谢产物的形成。 众多研究表明,植物的年龄、生长季节、微生物侵染、放牧、辐射、种间竞争、营养供应等,都会对其次生代谢产生显著影响。大多数植物会根据环境变化,决定合成次生代谢物的种类和数量,仅在特定环境下才会合成或大量积累特定的次生代谢物。 影响植物次生代谢的环境因子可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三大类。物理类包括水分(干旱、水涝)、温度(热害、冻害)、紫外线辐射、电损伤、风害、土壤理化性质等;化学类涵盖营养、元素、毒素、重金属、盐碱、农药、大气组成等;生物因子则包含竞争、抑制、化感作用、病虫害、有害微生物、个体密度等。后续我们将主要从水分、温度、光照、土壤、大气环境以及植物生长的海拔高度等环境因子,具体阐述它们对植物次生代谢的影响。#徐伟忠
00:00 / 00: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