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紫 睿1周前
打开朋友圈时,顶部那行“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早已不是新鲜提示;切换到抖音,同城页的推荐列表始终停留在“暂无内容”——这是我给自己设的两道小门槛,不是要把世界关在门外,而是想在热闹的社交里,留块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 以前总觉得社交要“敞亮”,朋友圈从年初到年尾的动态连成长长一串,生怕漏掉任何一段生活;抖音同城页常年开着,偶尔刷到隔壁小区的日常,还会觉得“原来大家离这么近”。可慢慢发现,那些未加筛选的分享,有时会变成无形的负担:新添加的工作伙伴翻遍我半年前的旅行照,陌生的同城用户在评论区追问“这是在哪拍的”,原本用来记录生活的地方,渐渐挤满了无关的目光。 于是试着把朋友圈调成三天可见。突然发现,这种“有限的分享”反而更轻松:今天发的咖啡拉花、周末的公园散步,不用纠结“会不会显得太无聊”“过去的动态会不会和现在反差太大”,只把当下最鲜活的心情留给愿意关注我的人。那些想了解我更多的朋友,自然会主动找我聊天;而萍水相逢的人,也不必通过翻遍朋友圈来拼凑我的样子——我们的关系,本就不必承载那么多“过去”。 今天抖音关掉同城,(同城粉丝好像能看到, 但我不知道那天也许也会看不到)关掉后更是有种“松了口气”的感觉。不再担心刷到熟人时的尴尬,也不用在意同城陌生人对自己内容的评判。发一段随手拍的晚霞,点赞的是真正喜欢风景的粉丝;分享一段育儿的经验,评论里是同频的鼓励。没有了“被邻居看到”“被同事刷到”的顾虑,反而能更自在地表达自己,原来社交的快乐,从来不是“让更多人看见”,而是“被对的人看见”。 总有人说,这样的设置是“社交退缩”,可我觉得,这更像是一种“主动的边界感”。我们不必把生活摊开在所有人面前,也不用为了迎合无关的人而勉强分享。朋友圈的三天,是给生活留的“保鲜期”,只展示当下的真诚;抖音关掉的同城,是给心情设的“安全区”,只接纳纯粹的喜欢。 毕竟,好的社交从来不是无边界的敞开心扉,而是在热闹里守住自己的节奏——我愿意分享,但只分享给值得的人;我愿意表达,但只在让自己舒服的空间里。朋友圈三天可见,抖音关掉同城,不过是我在社交里,悄悄为自己留了点“不被打扰的位置”而已。#生活的样子 #静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23: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3
00:00 / 05: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2: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