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4: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04
00:00 / 01: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10: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07
一抔黄土:从历史隐喻到生命哲思——写在汶川地震十七年祭 一、成语溯源:一抔黄土的千年回响 “一抔黄土”出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原指盗取皇陵一捧土的隐晦说法。张释之谏言汉文帝时,以“取长陵一抔土”暗喻盗墓之罪,其本意是劝诫帝王以“薄葬”取代“厚封”,避免因陪葬珍宝招致后世贪欲。然而,这一意象在后世逐渐脱胎于具体历史语境,升华为对生命本质的终极叩问。 司马迁笔下的“一抔黄土”,本是对物质执念的解构——再坚固的陵墓也抵不过人性的贪婪,再辉煌的功业终将归于尘土。这一思想与道家“万物齐一”、佛家“诸法空相”的哲学形成共振,让“黄土”从具体的墓葬符号,演变为中国文化中“生死归一”的集体隐喻。 二、汶川之殇: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盆地西北缘龙门山断裂带的剧烈错动,让8.0级地震波在10秒内撕碎了汶川、北川、青川等地的平静。顷刻间,6.9万条生命消逝,1.7万人失踪,37万余人受伤。在北川老县城,定格在14:28的时钟永远停摆了春天。 在这场浩劫中,“一抔黄土”的隐喻以最残酷的方式具象化。崩塌的山体将整座村庄吞入腹中,泥石流如巨兽般舔舐着公路与农田。 三、捧土为祭:文明对生命的最高礼赞 在汉文化传统中,黄土既是死亡的归宿,也是新生的沃土。《周礼》记载“以黄琮礼地”,古人用黄色玉器祭祀大地,因其“厚德载物”。汶川地震后,这种古老的生死观在废墟上焕发出新的力量:救援队用手扒开瓦砾的瞬间,志愿者在安置点分发粥饭的温情,母亲用乳汁喂养孤儿的大爱,都是对“黄土文化”的现代诠释——死亡可以掩埋肉体,但人性的光辉永远在尘埃中闪耀。 结语:黄土作砚,写尽春秋 十七年过去,汶川的裂谷已被植被温柔缝合。这恰似“一抔黄土”的双重隐喻:一面警示着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一面诉说着文明在苦难中的韧性。当我们捧起一抔黄土,捧起的是对逝者的追思、对生命的敬畏,更是对“向死而生”的领悟。正如《淮南子》所言:“丘垤为渊,仍可植梧。”在埋葬过春天的土地上,新的梧桐终将参天而立。
00:00 / 08: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1: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陶意山魂,一抔土的性灵修行 ——品陈集胜陶艺《养性》 泥土本是大地的肌肤,却在陈集胜的手中,蜕变成山水的魂魄,成了性灵的栖居处。 看这《养性》陶艺,似是把整座江南的丘壑、溪涧都揉进了陶土的肌理里。那山峦并非斧凿的刚硬,而是带着陶土特有的温润,层层叠叠的纹理,是时光在泥坯上刻下的褶皱,每一道都藏着窑火与匠心的对话。树木不是葱郁的鲜活,却以陶的拙朴,绽出别样的生机——那抹红,如深秋枫叶燃在山间,是泥土在高温下淬炼出的热烈;那点绿,似幽谷青苔附于石上,是匠人对自然意趣的深情挽留。 溪涧的水,该是静止的,却在陶的世界里有了流动的韵致。光影在水面似有似无地晃,像极了山风掠过溪面时的刹那温柔。几尊人物隐于山水间,他们是陶土捏就的行者,也是每个观陶人心中的“养性”者——在这陶塑的山水里,不问尘世喧嚣,只与山对话,与水共鸣,让心性在泥土的怀抱里,在山水的意蕴中,慢慢沉淀、舒展。 陈集胜的陶,是泥土的修行。他把对自然的敬畏、对心性的叩问,都封进了窑火,待陶坯冷却,一座可游、可居、可养性的山水世界便诞生了。这哪里是陶艺?分明是他用一抔土,为我们搭建的一方精神桃源——在这里,我们看得见山水的形,更触得到性灵的光,在陶与心的交融里,完成一场关于“养性”的修行。 泥土的旅程,从大地到窑火,最终成了我们眼中的山水性灵。陈集胜的陶艺,让土有了魂,让山水有了性,更让每个凝视它的人,在这陶的世界里,听见自己内心的回响,完成一场无声的养性之约。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陶染秋光,一抔土的丰收诗——品陈集胜陶艺《秋收》之美 陈集胜的陶土,总能在窑火中孕育出季节的灵魂。《秋收》一作,便是他以陶为笺,写就的一首关于秋的丰收长诗。 那几株陶树,枝干苍劲如老农的臂膀,釉色晕染出的橙黄叶片,是秋阳在陶土上烙下的勋章。每一片陶叶都饱满如成熟的果实,在枝头簇拥成丰收的云团,仿佛风一吹,便能抖落满树的金黄,洒满陶土铺就的山野。树下繁花点点,橙红、明黄交织,是秋野里肆意绽放的喜悦,把陶土的世界染得热烈而鲜活。 山石间,隐着陶塑的农人,他们似在这陶制的秋景里忙碌,又似在与陶树共享丰收的静谧。那座小桥,横跨在陶溪之上,质朴的形制与周围的陶树、陶花融为一体,似是连接着丰收的此岸与彼岸。陶土的粗粝质感,在秋景的渲染下,竟生出了田园的温厚,每一道陶纹的起伏,都像是土地的褶皱,藏着耕耘的故事与收获的甘甜。 陈集胜以匠人之心,让陶土有了秋收的温度。他把秋的绚烂、丰收的沉甸,都揉进了陶的肌理里。当我们凝望这《秋收》,便觉自己也置身于那陶树之下,听陶叶簌簌,看陶花灼灼,在这方小小的陶土天地里,读懂了季节的慷慨,也读懂了匠人对生活的深情——原来,一抔陶土,也能盛下整个秋天的丰收与浪漫。
00:00 / 01: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