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李白《登庐山五老峰》(诗题亦作《望庐山五老峰》)的全文解析及背景赏析: 🌄 **全诗原文** **登庐山五老峰**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注:诗题“登”一作“望”) 📖 **译文与注释** 1. **五老峰**:庐山东南部五座相连的山峰,形如五位并肩而立的老人,以险峻著称,李白曾在此筑舍读书。 2. **金芙蓉**:金色莲花。诗人将五老峰比作青天“削出”的金色莲花,既显其陡峭(“削”字化静为动),又暗含阳光照耀下的绚烂色泽。 3. **九江**:指长江在九江段分出的九条支流,位于庐山北面;“揽结”意为“采集”,喻登顶后九江美景尽收眼底。 4. **巢云松**:隐居山林,以云松为伴。李白晚年曾在此隐居。 **诗歌赏析** #### **1. 意象与炼字** - **“削出金芙蓉”**:以“削”字强化山势的陡峭险峻,赋予自然造化以动态神工;“金芙蓉”打破“五老”常规比喻,用金色莲花凸显日照峰峦的辉煌意象,展现李白独特的浪漫想象。 - **“可揽结”**:将视觉享受转化为触觉动作,夸张中见豪情,呼应首句“东南”方位与次句“削出”的险峻,暗含俯视视角的辽阔。 **2. 空间与视角** - **仰视→俯视转换**: - 首二句由下而上仰望,突出山体拔地而起的奇崛(“削出”); - 第三句转为登顶后俯览九江,视野由险峰转向秀水,形成立体空间感。 - **收束于隐逸之志**:末句“巢云松”以隐居意向作结,前三句的壮景铺陈皆成归隐动机,体现李白“济世”受挫后转向自然寻求超脱的矛盾心态。 **3. 情感与风格** - **出世思想**:安史之乱后,李白政治理想幻灭,诗中“巢云松”是其晚年隐居庐山的真实写照,反映道家栖隐情怀。 - **浪漫主义特质**:夸张比喻(金芙蓉)、动态炼字(削、揽结)、虚实相生的意境,延续了李白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天然韵致。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作于: 1. **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出蜀初游庐山,对名山胜景的礼赞; 2. **安史之乱后(756年后)**:李白携妻宗氏避难庐山#望庐山五老峰 /李白#五老峰景区 /三叠泉#暑假#游泳加旅行#寻诗词原创地/诗人足迹/诗和远方
00:00 / 00: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1
00:00 / 00: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9
00:00 / 00: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2
00:00 / 00: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5
00:00 / 01:35: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