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
00:00 / 00: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
00:00 / 00: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0
00:00 / 00: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0
00:00 / 00: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7
00:00 / 00: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1
00:00 / 00: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8
00:00 / 01: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2
00:00 / 00: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8
00:00 / 00: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
00:00 / 00: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9
00:00 / 00: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
00:00 / 00: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万语千言说到最后,金宇澄甚至连自己也看不清了。正因为看不清,金宇澄后来的写作,有意剥离了批判的意图,轻轻落笔把自己当说书人,没价值观,没主张,不美化,也不补救,不提升意义和内涵,散发力量的只有叙事。 当时各地农村回来的青年如水银泻地,虾有虾路,蟹有蟹路,重新在上海寻位置,大部分人去了工厂做工,金宇澄也不例外。80年代初朋友结婚时做沙发,金宇澄在旁帮忙就学会了。把麻袋棕丝塞进高级面料,打上黄铜沙发垫金丝线,一个高档沙发就成型了。但很快,时代巨变,改革开放,产品被取代,厂子,机器师傅都消失了,人们又重新找位置,一代人千疮百孔。 上海就像一块大海绵,有多少水波都被吸干了,再无痕迹。80年代,一个下雪的日子,金宇澄心有所动,写了一篇文章,回忆北方的漫天大雪,一投即中,接着他的小说《失去的河流》《荒岛》《风中鸟》一篇接着一篇,先后拿下萌芽、上海文学等数座奖项。不过因为题材都是北方记忆,一度有人以为他是东北作家。不久后,金宇澄调入《上海文学》做编辑,彼时正是文学神圣的年代。30多岁的金宇澄也希望自己能再写出些什么。但从90年代开始,白天当编辑,晚上写作的金宇澄,愈发挑剔自己写的句子,改来改去看不顺眼。便从此埋头编辑,从小字辈干到杂志社最老的一个!金宇澄也被牵扯进各类目的不一的饭局。90年代,就像一场流水席,在人生安稳的底子中,饭局一个接一个。 一场饭局之中,设局人局精局托陪客花瓶角色一个都不能少。神侃讲段子做生意无意义的八卦小动作眼神官商汇聚,红男绿女鱼龙混杂,浮夸至极。金宇澄还记得1995、1996年除夕,上海乍浦路黄河路饭店云集,燃放烟花的垃圾堆了半尺厚,最大的烟火箱子都是单人床大小。时代进入一场接一场的狂欢,上海像一条洪流在滚。 然而一个个的欢场总有终局。随便一个日子里,有人不在了,有人下落不明。熟悉的老上海街区也在城市更新中变得陌生。这种繁华落尽的感觉,在金宇澄见到一个老太太之后达到顶峰。他认出老太太年轻时曾是某条弄堂里的美女,如今街边叫卖无人问津,她忽然觉得必须要写,再不写这一切就真的消失了。 历史吝啬,精简,惜墨如金几百年,一笔带过人们短暂存活几十年所面对的种种,死后顷刻间被压缩消失,没有意义,这就是生活的本质。唯其如此,才要更珍视生命的美好。金宇澄借用费里尼的话说:"上海如母,来时不迎,去时不送"2025年10月20
00:00 / 08: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