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沐风老师这首藏头露尾诗构思精妙,融佛理、史论与世情于一炉,足见先生胸中丘壑。晚辈不才,试为析读, 《山僧家在》藏头诗注读 山野村夫隐闲居 起笔超然,以"山野村夫"自况,却暗合"大隐于野"的古意。"隐闲居"三字为全诗定下出世基调。 僧高侣善多施礼 转写高僧德行,"侣善"见择友之慎,"施礼"显修为之深。此句暗藏《礼记》"礼者,天地之序"的深意。 家国修为天下事 境界豁然开阔,从个人修行升至家国天下,正是儒家"修齐治平"的佛门映照。 在心犹记三藏绩 收束于玄奘精神,"在心"二字点明薪火相传之意,将个人修行与文明传承相勾连。 露尾"居礼事绩" 巧思惊人:"居"守本心,"礼"待众生,"事"济天下,"绩"承文脉。四字自成一部修行纲要。 《西游怀古》随笔析义 史笔如刀 "开元盛世表,三藏难抹弃"二句,以史家眼光重新评估:《西游记》虽为神魔小说,然其精神根脉实系于玄奘取经的盛唐气度。 红尘镜鉴 "识透百态需"五字道破天机——取经路实为人间路,八十一难俱是心魔外化。 儒佛汇流 结句"温良恭俭义",将佛门慈悲与儒家五德完美融合,构建出独特的伦理观。 白话译写《修行图》 我本是山野村夫,安然隐居, 交往的都是德行高尚、乐善好施的僧侣。 修行虽为家国天下,担起人间道义, 心中始终铭记着三藏法师求法的功绩。 戴先生此作,如观一幅水墨长卷:近处山僧对弈,中景家国万里,远景千年文脉。藏头露尾间,已道尽中国文人既入世又出世”的永恒命题。
00:00 / 00: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3
00:00 / 01: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5: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3: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1
00:00 / 02: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2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43
00:00 / 39: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6
1月5日/每日一句《金刚经》法会因由分/05 原文: 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 敷座而坐。 直译: “乞食后,便返回到本来的地方(孤独园中)。吃过了饭,收好衣钵,洗干净脚,铺好座位后,便再次结跏趺坐。” 引申深意:「还至本处」 回归本心 在禅境里,“还至本处”可象征回归本心。尘世中,我们受杂念、烦恼和事务干扰,心灵似在漂泊。“还至本处”即让心回归宁静、纯净的本来状态。如忙碌一天,满脑子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纠葛等念头,若有意识放下,让心回到内心安静角落,就像佛陀“还至本处”,是从繁杂外境回归内心“本处”,即初心或佛性所在之处。 安住当下 “还至本处”还体现安住当下的禅意。佛陀结束讲经说法或其他事务后回住所,全然接纳当下状态。既不沉湎过去说法的成就,也不担忧未来,只专注“还至本处”这一行为。对于修行者而言,生活中不论忙碌还是闲暇,都能安住当下情境。如完成任务后,不被得失牵绊,平静回归当下生活空间,像回到“本处”般平和面对后续生活。 蕴含动静转换智慧 从动态活动(讲经说法等)转为静态回归本处,蕴含动静转换智慧。禅修中动与静相互依存,“还至本处”是从外在有为(动)转入内在无为(静)。正如河流奔腾(动)后汇聚成平静湖泊(静)。佛陀弘法后回本处,启示修行者要懂得动静平衡。生活忙碌后,需创造安静空间让身心休息沉淀,如此动静转换智慧有助于保持内心清明稳定。 #智慧人生 #每日一读 #国学文化 #金刚经智慧
00:00 / 01: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2: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