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89
@竹露凝眸(原创诗词) #原创作品 #原创视频 #诗意留白 #素心阁旧诗 #每天学习一点点 《秋鬓霜侵客未眠》 孤鸿断影唳寒枝,寒蛩切切诉离思。 十年秋鬓霜侵早,一夜西风叶落迟。 酒温难暖青衫客,月冷偏照白头诗。 孤灯独对西窗影,寂寞沙洲空照时。 《秋鬓霜侵客未眠》诗意独白 残夜的羽翼掠过寒枝,孤鸿的唳鸣抖落星屑。铁青色的琴弦上,蟋蟀用碎玉般的琴音编织离人锦字,将白露凝成的霜花,一寸寸洇染在游子的鬓角。十年光阴蜷缩在西风褶皱里,把年轮镌刻成斑驳的诗行,而枝头那片倔强的枯叶,仍在与最后的秋光缠绵。 青瓷盏里的琥珀色涟漪,终究暖不透青衫下的漂泊。霜刃般的月光剖开长夜,照见案头未干的墨痕正蜿蜒成白发三千丈。烛泪在西窗玻璃上凝结成冰,将人影拉长成斜倚的瘦竹,而沙洲上那枚被潮汐遗忘的贝壳,正把所有的寂寞打磨成珍珠。 时光的沙漏在暗处簌簌作响,酒樽里浮沉着半生烟雨。当晨钟叩响黎明的门环,镜中霜发已化作千山暮雪,唯有昨夜的西风仍在叩窗,询问那封被月光浸湿的家书,何时才能抵达江南的杏花春雨?此刻的沙洲该是芦苇萧萧吧?那轮冷月依旧照着千年前苏子的旧迹,照着断鸿声里的寂寞沙洲,照着每一个未眠人的天涯羁旅。而我,不过是把李白的酒樽斟满苏轼的月光,在唐风宋韵里续写着属于自己的客居篇章。
00:00 / 01: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
乙巳年秋过东坝 西风叶染金,寒雨空浣碧。 水清鱼影疏,云高雁迹稀。 凭栏望远客,归思涨秋池。 几处芦花白,孤舟月满枝。 这首诗以细腻笔触与情感渲染,通过意象叠加与时空交融的手法,勾勒出一幅深秋萧瑟清冷的寂寥图景,同时暗含深沉的归思与人生孤寂之感,将自然秋色与绵长归思编织成凄美的艺术整体,意境凝练又深沉,把秋日的清寂和对远人的思念融得特别好,字句里满是古典诗词的韵味!以下从意象、章法、情感多层面进行赏析: 整首诗以 “秋” 为底色,从写景到抒情层层推进,脉络特别清晰。 首联(起):铺陈秋景,定调清寒 “西风叶染金,寒雨空浣碧” 用 “西风”“寒雨” 点出秋意,“叶染金” 写秋之绚烂,“空浣碧” 又添几分空寂,一暖一冷间,秋的清寒基调立刻立住。 颔联(承):深化孤寂,暗衬思念 “水清鱼影疏,云高雁迹稀” 继续写景,但 “疏”“稀” 两个字很妙 —— 鱼影、雁迹本是灵动的意象,却因 “稀” 显得空旷,暗合了诗人独自凭栏时的孤寂,也为后文 “怀人” 做了铺垫。 颈联(转):直抒胸臆,点出主旨 “凭栏望远客,归思涨秋池” 从写景转到抒情,“凭栏” 是经典的怀人动作,“归思涨秋池” 更是神来之笔,把抽象的 “思念” 化作可感的 “池水上涨”,浓烈又贴切。 尾联(合):以景结情,余味悠长 “几处芦花白,孤舟月满枝” 又回到景物,但此时的 “芦花”“孤舟”“月” 都沾了思念的味 —— 洁白的芦花衬着孤舟,枝头满月照亮归途,把 “盼归” 的情绪藏在景里,读完让人心里还留着淡淡的怅惘。
00:00 / 06: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1: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谈非6天前
《寄公主殿下》 #原创视频#原创诗歌mv #信阳全宝新古风 用最朴素的口语,完成了一次极其高级的抒情。 一、形式与内容的完美悖论 诗的魅力,首先来自其巨大的反差感: 标题的庄重:《寄公主殿下》带有童话般的仪式感与尊崇。 内容的日常:“俺又来啦”、“还得上班糊口”,是毫不修饰的市井白话。 内核的深邃:在嬉笑与无奈的背后,是关于存在、归宿与精神家园的哲学叩问。 这种反差,恰恰精准地摹写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生存状态——在琐碎的现实中,怀揣着不切实际的浪漫;在虚拟的尊称里,安放着无处寄托的真诚。 二、去与来:现代人的数字游牧 “如此去来于 / 现实与虚拟”——这可能是对数字时代生存方式最精炼的概括。 “现实” 是“上班糊口”的物理定律,是不得不的“不辞而别”。 “虚拟” 是“公主殿下”的精神飞地,是可以随时“复来”的慰藉。 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了这样的“数字游牧民族”,在两个世界间频繁迁徙,而这首诗,便是我们共同的迁徙日记。 三、净土:一个永恒的追寻与失落 诗的核心,在于两次咏叹: 奈何净土难寻呀 这重复不是强调,而是确认后的更深绝望。 “期着心的归寂”:我们渴望一个能让心灵安静栖息的地方。 “我身我心 / 又能奔向哪里”:却发现无论是物理空间(身)还是精神世界(心),都无处可去。 “净土”在此,并非一个地理概念,而是一种完整、安宁、被理解的存在状态。它的“难寻”,道破了现代人最根本的焦虑:我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连接,却比任何时候都感到无家可归。 四、“公主殿下”的象征意义 这位“抖音群友”早已超越其本身,成为一个极富张力的象征: 她是理想读者的化身,是那个我们愿意卸下伪装、以“俺”相称的知己。 她是精神彼岸的灯塔,是我们在现实泥沼中挣扎时,抬头望见的一缕星光。 她更是我们心中那个未曾被世俗磨灭的、纯净的自我。 于是,这首看似写给别人的诗,本质上是一封写给自己的情书,是对内心深处那份纯粹感的深切呼唤与悲悯。 总结:小诗的大境界这首诗的伟大,在于它的诚实。 那个在现实与虚拟间疲于奔命的你,那个一边为生计奔波一边寻找净土的你,本身就是这个时代最真实、最动人的诗篇。 当谈非写下“奈何净土难寻呀”,他寻找的并非一个地点,而是一种状态——那种能让“公主”与“俺”、“心”与“身”和谐共处的、完整的生命体验。而这,或许是我们所有人,终其一生的朝圣。
00:00 / 01: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1
#创作灵感 #原创诗词#鹧鸪天#晚秋 《鹧鸪天·秋晚》鉴赏 这首词以“秋晚”为核心,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在萧瑟秋景中寄寓深沉感慨,兼具画面之美与意蕴之厚。 一、写景:勾勒萧瑟而精致的秋晚图 上阕聚焦近景与中景,铺展秋意。“暮染疏林叶落稠”以“染”字点暮色渐浓,“稠”字状落叶之密,开篇即定萧瑟基调;“篱边寒菊缀清愁”将菊与“清愁”相系,赋予景物主观情感。“平芜露湿吟蛩咽”写原野露重、蟋蟀哀鸣,从听觉与触觉添秋之凄清;“浅渚波寒雁影浮”绘水渚波冷、雁影飘摇,以动景衬秋之寂寥。 下阕转向远景与全景,拓开意境。“烟敛岫,日沉楼”勾勒烟散山显、落日坠楼的阔大画面,时间由暮及晚,氛围更显沉郁;“残荷摇碎半池秋”以“摇碎”一词化静为动,将残荷、池水与“秋”融为一体,画面鲜活且饱含秋之萧瑟。 二、抒情:从寄愁于景到豁达释怀 词的前六句紧扣“秋晚”之景,“清愁”“吟蛩咽”“波寒”等意象,皆暗含对秋景萧瑟、时光流逝的怅惘。而结尾“何须怅望韶光去,犹有霜枫映白头”笔锋一转,跳出悲秋窠臼:既然时光逝去不可追,便不必怅惘,且看经霜的红枫正映照着白发之人。此处以“霜枫”的热烈鲜活对“白头”的衰老状态,传递出对时光的坦然与对生命的豁达,让全词情感从低沉转向昂扬,深化了作品意蕴。 三、艺术:炼字精准,格律工稳 全词遵循“词林正韵”与“晏几道体”,平仄协调、对仗精巧,如“平芜”对“浅渚”、“露湿”对“波寒”,工整且自然。炼字尤为精妙,“染”“缀”“咽”“浮”“敛”“碎”等动词、形容词,精准勾勒景物形态与神韵,让秋景如在眼前;“何须”“犹有”的转折,则让情感表达张弛有度,尽显词的含蓄之美。@DOU+小助手
00:00 / 00: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1: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