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2025年10月18日),安徽合肥人,是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 。 1938年,杨振宁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4年获清华大学理学硕士学位 。1945年赴美留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 。1954年,他与米尔斯提出“杨-米尔斯规范场论” 。1956年,他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思想,二人因此于1957年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67年,杨振宁发现“杨-巴克斯特方程” 。 1997年,清华大学成立高等研究中心,杨振宁应邀担任中心名誉主任,并于1999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2015年,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场论、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物理等多个领域取得诸多成就,其“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以革命性思想改写了人类对对称性的认知,“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物理和数学研究的新方向。他被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评价为“继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纪物理学的卓越设计师”。 同时,他还心系祖国,被誉为架设中美学术交流桥梁第一人,为中国科教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杨振宁 #中国科学界的灯塔#感动中国 深切缅怀
00:00 / 02: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3
00:00 / 01: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
名人4天前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2025年10月18日),安徽合肥人,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 他1929年随父母迁居清华园,1938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1945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1948年获博士学位。1952年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永久研究员,1955年晋升教授。1966年创立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理论物理研究所并任爱因斯坦讲座教授至1999年。 杨振宁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在粒子物理、场论、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开创性贡献。他与米尔斯提出“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奠定了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共同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最早获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他还发现“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量子群等研究方向。 他荣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富兰克林奖章、爱因斯坦奖章、求是终身成就奖等国内外众多奖项,是十余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获20余所世界知名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97年,国际编号3421号小行星被命名为“杨振宁星”。 晚年,杨振宁回到中国,投身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2004年起定居北京,在清华大学任教并推动高等研究院建设,为中国基础科学和高等教育发展作出重要贡献。2015年放弃美国国籍,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5年10月18日,杨振宁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00:00 / 00: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1: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1: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7
00:00 / 00: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3: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00:00 / 04: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6
杨振宁人生经历 你知道有这样一位科学家吗?他35岁就斩获诺贝尔物理学奖,99岁当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102岁仍与夫人共庆结婚纪念日。他就是杨振宁,一位跨越世纪的科学巨匠。 1922年,杨振宁出生于安徽合肥一个学术世家,父亲杨武之是著名数学家。4岁时,他就在母亲教导下识字,一年内掌握近3000汉字,展现出非凡的学习天赋。1938年,16岁的杨振宁以全国第二名的成绩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完成了本科和硕士学业。 1945年,他考取庚子赔款奖学金,赴芝加哥大学深造,师从诺贝尔奖得主费米教授。1949年,杨振宁获得博士学位,随后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与爱因斯坦等科学巨匠共事。1954年,他与米尔斯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该理论后被引用超过12000次,成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石。 1956年,他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次年便获得实验证实。1957年,35岁的杨振宁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创下从论文发表到获奖仅一年的最快纪录。 此后,杨振宁的学术成就如璀璨星辰:43岁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45岁获得爱因斯坦科学奖,54岁获鲁梅福德奖。1988年,他受聘清华大学名誉教授,开始系统性地帮助中国物理学界发展。2001年,79岁的杨振宁正式回国定居清华园,亲自参与筹建高等研究中心,培养博士50余名。 2017年,95岁的他恢复中国国籍,距离1971年首次访华已过去46年。即便进入耄耋之年,杨振宁依然活跃在学术前沿。2019年,97岁的他仍坚持参与学术活动,全年出席重要会议12场。2021年,99岁的他当选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成为该奖项最年长的获奖者。 2022年,全球30多个国家的200余名科学家为其举办百岁寿辰庆祝活动。2024年,102岁的他与夫人翁帆庆祝结婚20周年,传记纪录片在全球50多个国家播出。 杨振宁先生用他跨越一个世纪的人生,诠释了科学家对真理的追求和对家国的热爱。从战火中的西南联大到诺贝尔领奖台,再到晚年回归祖国培养人才,他的一生不仅是科学探索的史诗,更是中国现代科学发展的缩影。他的学术成就和爱国情怀,将继续激励着一代代中国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 #杨振宁 #杨振宁翁帆 #杨振宁百岁生日 #杨振宁的贡献有多大 #杨振宁逝世
00:00 / 03: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
00:00 / 00: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2
00:00 / 01: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0
00:00 / 06: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2: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
00:00 / 00: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杨振宁老先生简介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2025年10月18日),安徽合肥人,是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以下是其主要生平与成就简介: 早年经历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父亲杨武之是数学家。少年时期经历抗日战争,辗转西南联大求学,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1944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 学术生涯1945年赴美留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49年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1957年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4年与米尔斯提出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奠定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基础。1967年发现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量子可积系统研究新方向。 回国贡献1971年首次回国访问,推动中美学术交流。此后长期致力于中国科研发展,推动成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等机构,培养大批科研人才。2015年放弃美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 荣誉与影响获拉姆福德奖、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富兰克林奖章等众多奖项。1997年,国际编号3421号小行星被命名为“杨振宁星”。他以“宁拙毋巧,宁朴毋华”的治学态度,连接中西文化,为中国科学事业和人才培养作出重要贡献。 杨振宁的一生跨越两个世纪,其学术成就和爱国情怀影响深远,是探索未知的科学传奇,也是心怀家国的时代楷模。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