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主群管理规定(仅供参考) 1️⃣总则 建立小区业主群,是为搭建业主与物业沟通的官方平台,用于发布通知、反馈问题及邻里交流,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小区管理规范。群成员包括小区产权业主、物业工作人员,其他人员不得入群。 2️⃣入群管理 以家庭为单位,仅限产权人申请入群,一户限1人(需提供房产证、身份证等材料核验),新成员入群需修改群昵称为“楼栋号+房号+姓名”,未完成实名制认证者,群主有权拒绝通过或移除。参考依据《网络安全法》第24条“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要求用户提供真实身份信息”。 3️⃣群内行为规范 1、群内禁止发布谣言、虚假信息(如谎报险情、疫情、警情等),违者按《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网络安全法》第47条追究责任; 2、禁止侮辱、诽谤他人(含物业人员)的言论,侵害名誉权行为参照《民法典》第1024条、第1025条处理; 3、禁止广告、推销、商业信息及与小区管理无关的链接;色情、暴力、政治敏感内容或违反公序良俗的信息。 4、鼓励发布物业通知、邻里互助、社区活动等正能、量信息,发言需文明礼貌,理性沟通。 5、涉及个人诉求可私信物业工作人员,避免群内刷屏或恶意投诉; 6、对物业工作有建议时,需提供具体事实依据,禁止恶意抹黑或煽动对立。 4️⃣群主与管理员职责 依据《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第9条,群主需履行群组管理责任,规范信息发布及成员行为;管理员会制定违规处理机制:首次违规警告并删除信息,二次违规禁言72小时,三次违规永久移出群聊,涉及违法犯罪行为的报送公安机关。 5️⃣重要提示❗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物业有权对违规言论及行为进行管理。若群内管理难度超出合理范围,物业可依据《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解散群组。请全体成员共同维护文明、有序的沟通环境,避免因违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以家庭为单位一户只进一个产权人,不然在匿名的庇护下,人的很多行为会不负责任的,根据《网络安全法》第24条“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要求用户提供真实身份信息”的。对于群里信息发布的要求,禁止群组成员发布谣言、虚假信息(如谎报险情、疫情、警情等),违反者参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以及《网络安全法》第47条追究责任。#上热门 #物业与业主 #物业 #抖音流量扶持@DOU+小助手 #抖音流量扶持
00:00 / 03: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49
00:00 / 47: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企业牌匾名称不一致如何处理? 来源:市监与法《牌匾名称与营业执照不一致,违法吗? 法律法规依据来了》,对该文章的总结: 1. 法规修订的核心变化:2012年《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要求企业牌匾名称与登记注册的企业名称相同,旨在确保企业身份公示准确,防止市场秩序混淆,执法侧重形式审查。2020年修订版删除了关于牌匾名称一致性的直接规定,保留了企业名称使用规范汉字、不得欺骗误导公众等原则性要求,立法意图转向以“是否造成混淆或误导”为核心的实质审查,给予企业使用简称、品牌名的空间。 2. 现行执法依据的合法性分析:《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第六条第一项规定,不以真实名称和标记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属于欺诈行为,但认定需满足主观上存在“欺骗、误导”故意或过失,客观上导致消费者“无法准确识别真实经营者”两个条件。牌匾名称不一致并不一定侵害消费者权益,如合理使用简称或品牌名(如“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使用“腾讯”牌匾)、轻微简化或字体差异(如“北京某某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简写为“某某餐饮”)等情况,通常不构成违法。构成违法需同时满足牌匾名称与营业执照名称核心识别要素差异、导致消费者难以关联真实经营者、经营者存在利用名称混淆获取交易机会的主观故意三个标准。 3. 行政执法的逻辑转向:2020年修订后,直接以“名称不一致”处罚缺乏法律依据且可能违反比例原则。执法人员应综合适用多维度法规,如《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2020)、《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 。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分级处理方式:轻微差异(无混淆)判定为不违法;可能引发混淆的,责令限期改正并给予警告;故意虚假/仿冒名称的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罚款)并要求民事赔偿。
00:00 / 00: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