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必背古诗词解析版|古诗解析《敕勒歌》 《敕勒歌》的作者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是斛律金所作,他是北齐时期的敕勒族部将,出身于草原,对草原有着深厚感情。但也有很多人认为是无名氏的作品,是敕勒族人民集体创作的民歌。 写作背景 《敕勒歌》产生于南北朝时期。当时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处在少数民族的统治之下,先后建立了北魏、北齐、北周等五个政权,历史上称为“北朝”。北朝民歌主要是北魏以后用汉语记录的作品。此歌产生于公元429年至公元443年间,即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伐破柔然期间。据史书记载,这首民歌原是鲜卑语,后被译成汉语。公元546年,东魏权臣高欢率兵攻打西魏玉壁,久攻不下,高欢忧愤成疾折返晋阳,为稳军心,他命敕勒族部将斛律金唱《敕勒歌》,遂使将士怀旧,军心大振。 重点词汇翻译与整句翻译 • 敕勒川,阴山下:“敕勒川”指敕勒族居住的平原,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整句意思是:辽阔的敕勒平原,就在千里阴山下。 •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穹庐”是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四野”指草原的四面八方。天空仿佛圆顶帐篷,广阔无边,笼罩着四面的原野。 • 天苍苍,野茫茫:“苍苍”指青色,“茫茫”是辽阔无边的样子。天空蓝蓝的,原野辽阔无边。 • 风吹草低见牛羊:“见”同“现”,显露。风儿吹过,牧草低伏,显露出原来隐没于草丛中的众多牛羊。 表达的感情 这首民歌通过对北国草原壮丽富饶风光的描绘,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风貌,抒发了敕勒人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感情,展现出牧人们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性格。#和抖音一起学古诗 #启蒙早教 #敕勒歌 #幼儿启蒙 #国学文化
00:00 / 03: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78
小学必背古诗词解析版|古诗解析《画》 《画》的作者存在争议,一说是唐代王维所作,但在王维的作品或《全唐诗》中都没有此诗;一说是原为南宋僧人川禅师为注释佛教经典《金刚经》所作的偈颂诗的一部分;还有说是宋代佚名诗人所作。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因作者的不确定性而难以明确。若认为是王维所作,可能是他在观赏一幅画作时,为赞叹画中景致的美妙而创作。 以下是课文版每个字的翻译: • 远看山有色:“远”指距离远;“看”即观察;“山”是山峦;“有色”指有颜色,这里可理解为有清晰的色彩和鲜明的景色。整句意思是在远处看山,能看到山有青翠的颜色。 • 近听水无声:“近”表示距离近;“听”是聆听;“水”指水流;“无声”即没有声音。意思是到近处听流水,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 • 春去花还在:“春去”指春天过去;“花”是花朵;“还在”表示仍然存在。意为春天过去了,但是花还在盛开。 • 人来鸟不惊:“人”指人靠近;“来”表示到来;“鸟”是鸟儿;“不惊”指不受到惊吓,不飞走。即人走近了,枝头上的鸟儿却不害怕飞走。 如果将此诗视为王维所作,它表达了诗人对画中美好事物的向往。诗中通过对画中山水花鸟的描写,展现出一种宁静、永恒的美好境界,与现实中自然景物的变化无常形成对比,也流露出诗人对现实中难以实现这种美好境界的淡淡忧伤。 #每天一首古诗词 #启蒙早教 #古诗词 #画 #古诗解析
00:00 / 03: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3
00:00 / 04: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03
00:00 / 00: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39
00:00 / 02: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0: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46
00:00 / 03: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