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真县仡佬族哭嫁歌 仡佬族哭嫁歌是仡佬族姑娘在出嫁前三五天中以歌哭方式告别父母亲人,表达离情别意的一种礼俗。流行于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最北部,处贵州高原向四川盆地的斜坡地带。分别与重庆所辖南川市、武隆县、彭水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及本省的正安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接壤。史称“黔蜀门屏”。全县总人口337176人,少数民族人口260957人,其中仡佬族151929人。道真原属正安县东北部地域,1941年析置。为纪念东汉西南名儒尹珍,以其字命作县名。历史上,秦代巴郡,汉代牂柯郡,隋代明阳郡,唐代夜郎郡,元、明时期湖广行省、四川承宣布政使司均辖有或大部辖有道真地域。清代初年,由四川划入贵州。 哭嫁习俗是中国多区域、多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两千多年前《礼记》中有“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的记载;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有南方民族伴嫁歌的描述。道真地域,有新石器时代的石斧出土;贵州教育鼻祖尹道真先生曾在此方设馆教学;唐时有官学的设置:均表明道真地域开发、开化较早。道真必然早受外界影响,而有哭嫁习俗。道真哭嫁习俗流传原因:仡佬青年男女的结合,所依靠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且出嫁时“男不亲迎”,女方对婚姻有不平感;仡佬“女大三(岁),抱金砖”的俗信,致使女方有出嫁之后独挑家庭重担的心理负担;民间以是否长于哭嫁作为衡最其有无才情的重要标准,也促使姑娘们平时注意体会与感悟;出嫁之后,从此离土离乡,离开父母亲人,实现角色转换,诸多感情必然纷至沓来,发为歌哭,亦属自然之事。 因地方有哭嫁传统,境内的农村少数民族姑娘在少女时代,便经常出入婚嫁场中,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其影响;或者,偷偷地跟年纪稍长的亲友探讨性、继承性地学习(俗称“学话话儿”)。出嫁前半年或一、二月里,更是把纳鞋刺绣、学习哭嫁作为紧要事务;出嫁前七八天或三五天的双期日子,则不食茶饭,在母亲或姑婶、姨娘等的引领下,一门心思的“哭嫁”。“开声”所哭为生身父母和哥嫂姐妹等至亲。以此训练训练声音,以求出嫁时所哭声音圆润动听。出嫁前一天,则兄弟姊妹、三亲六戚、团邻四近、儿时伙伴、厨师木匠等等,无不纳入歌哭范围。家中更是热闹非凡,哭嫁也随之进入高潮。歌哭的对象扩大到了所有前来贺喜的成人。所哭歌词,主要是哭嫁者根据自己过去的学习与感悟,结合自己与所哭对象或兼及对象所送礼品即兴创作的。内容主要是表达相互之间依恋
00:00 / 01: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80
00:00 / 01: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