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学到一个新的词语,叫做“穷不责父”,对此我深有感触。 我来自农村,从小我就认识到了我们家条件的窘迫。小学时爱攀比,看到同学的父亲开着小汽车来接他们,我眼中常常闪过羡慕的眼神。我也问过我爸,我们为什么不买一辆小汽车啊?那时的我并不知道随口说出的话会伤到至亲之人。他只是对我说:“爸爸没有本事,你要努力学习,等你长大挣到钱了就买。”我也习惯了这一套说辞。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来到了离家更远的地方,也更加深刻的意识到了自己的家庭与同学比起来有多么不堪入目。于是,我变得自卑,敏感,也开始沉默寡言起来。我抱怨父母的无能,也暗暗发誓自己要出人头地。自从上了初中,我几乎不会自动找父母聊天,就算他们问我一下杂碎问题,我也是不耐烦的回答。每一次家长会,由于虚荣心作祟,我都希望父母不要来,因为他们的言行与气质都会显得给我丢脸。直到上了大学,因为一些矛盾,我第一次跟父亲真正的谈心。那一次,我竟然留了泪,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每一次在键盘上敲击,我都会忍不住哽咽。他也跟我谈了真心话,那一晚的父亲,竟是如此陌生,他打来了电话,我没有勇气去接,因为我害怕他见到我流泪的狼狈模样。屏幕另一头的父亲远在天边,但我仿佛见到了他流泪满泪水的脸庞。我重新认识了我的父亲。我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仔细回想,父亲一生都在努力劳动,他并没有对不起我。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父辈往往在有限认知中倾尽所有。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我说“哪怕我们不吃,也要让你吃到最好的”。是的,我终于意识到了父亲在他的能力范围内给了我想要的所有。我也终于真正的接受了我们家庭条件不好的事实。我明白,与其抱怨,不如行动。那些真正走出贫困循环的人,往往既看清了原生家庭的限制,又学会了与过去和解。就像一棵树,既知道根系的贫瘠,又不停止向阳光生长。人生的真相往往是:当我们停止指责父辈给我们的牌,才能真正开始打好手中的牌。这不是对苦难的美化,而是对生命主动权的拿回。#父亲#原生家庭#成长
00:00 / 02: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1: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0
穷不责父 | 读懂这一点,我和原生家庭和解了 最近学到“穷不责父”这个词,瞬间被击中。那些关于父亲、关于原生家庭的记忆,像潮水一样涌了上来。 我打小在农村长大,家境窘迫是扎进骨子里的认知。小学时不懂事爱攀比,看同学爸爸开小汽车来接,满眼都是羡慕。有次忍不住问我爸:“咱咋不买小汽车呀?”那时候哪懂这话像把刀,扎得至亲心疼。爸爸只闷声回我:“爸爸没本事,你好好读书,等你长大挣钱了买。”听多了这套说辞,我也习惯了。 年纪越长,去的地方越远,越清楚自家和同学家差距多大。自卑、敏感像藤蔓缠住我,话也变少了。我怨父母没能力,暗自发誓一定要出人头地。上初中后,我几乎不主动找爸妈聊天,他们问我琐事,我也不耐烦应付。每次开家长会,虚荣心作祟,我都盼着他们别来,总觉得他们的言行气质会让我“丢脸”。 直到大学,一场矛盾让我和父亲第一次真正谈心。那天眼泪止不住地掉,键盘敲着敲着就哽咽了。父亲也掏了心窝子,电话打过来时我都没勇气接——我怕他看见我哭花的脸,可又好像透过屏幕,看到他满是泪水的模样。 那次之后,我像重新认识了父亲。回头细想,他一辈子都在拼命劳作,从没对不起我。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父辈凭着有限认知,把能给的都给了。我最难忘他说“哪怕我们不吃,也要让你吃到最好的”。原来,他在能力范围内,把我想要的都给了。我也终于接受家庭条件不好的事实,明白与其抱怨不如行动。 那些真正挣脱贫困的人,都看清了原生家庭的局限,又和过去和解了。就像树,知道根系贫瘠,却不停向着阳光生长。人生真相大抵是:当我们不再指责父辈发的牌,才真的能打好手里这副牌。这不是美化苦难,是把生命的主动权,重新握回自己手里。 #父亲 #原生家庭 #成长
00:00 / 00: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0: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