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4: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08
00:00 / 02: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4
共和国解放初期,移民至东北黑土地!解放初50年代山东移民到东北的变迁史,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对中国东北地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对这一历史时期的描述: 移民背景 - 山东方面: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少,土地占有不均,农民生活困苦。同时,自然灾害频繁,黄河等河流经常泛滥,加上战乱等因素,使得山东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状况更加艰难。 - 东北方面:地广人稀,有大量肥沃的土地尚未开发,自然资源丰富,具备发展农业和工业的良好条件。 移民过程 - 政府组织:1955年春,为了解决黄河河床上、蓄洪区以及贫瘠山区农民生产的困难,山东省开始有组织地往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移民1.5万户,约6万多人。1956年到1957年,又组织了泰安、临沂、济宁、莱芜、聊城、菏泽、济南及胶东半岛部分地区2.48万户,共计10.5万人移往黑龙江省。 - 自发迁移:除了政府组织的移民外,还有大量山东人自发地前往东北。他们有的是为了寻找更好的生活机会,有的是为了投奔在东北的亲戚朋友。 移民生活 - 农业生产:大多数移民从事农业生产,他们开垦荒地,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们逐渐适应了东北的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方式,粮食产量不断提高。 - 工业建设:一部分移民进入工厂,成为产业工人。他们为东北的工业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东北的工业化进程。 - 社会生活:移民们在东北建立了新的社区和村庄,形成了独特的移民文化。他们保持着山东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同时也吸收了东北当地的文化元素,形成了一种融合的文化特色。 移民影响 - 人口结构:大量山东移民的涌入,改变了东北的人口结构,增加了东北的人口数量,促进了东北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 经济发展:移民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促进了东北的农业和工业发展。他们开垦荒地,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提高了粮食产量和农业生产水平。同时,他们也进入工厂,成为产业工人,推动了东北的工业化进程。 - 文化交流:山东移民与当地居民相互交流、相互融合,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他们带来了山东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同时也吸收了东北当地的文化元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移民文化。
00:00 / 03: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
00:00 / 02: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9
00:00 / 02: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3
说到新蒲城,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水果批发市场。 新蒲城,位于滨州市区黄河一路以南,黄河旧堤以北,高杜以西,渤海九路以东。有孙、李、韩、杨、乔、索、张等10多个姓氏,是明朝初年枣强移民。 说起新蒲城,就不得不提蒲湖。 蒲湖,得名于蒲台古县城。蒲台县最早设立于隋朝开皇十六年,宋朝时期,蒲台县并入渤海县,蒲台县城降为蒲台镇。 金朝时期,重置蒲台县,在蒲台镇以南新建县城,就是如今蒲湖下面的那个古县城。 1956年,蒲台县撤销,并入博兴和滨县。 1855年,黄河改道夺大清河河道入海;1900年,黄河在张肖堂决口,河道南迁,形成了现在的河道。从此,蒲台县城位置由黄河以南变成了黄河北边。                                             此后的百年时间里,黄水漫滩,蒲城外围大量泥沙淤积。 1964年,黄河发生特大洪汛,蒲台县城受灾。为躲避河患,1965年,政府协助迁出城内居民100户500人,在现址建村。1982年定名新蒲城。 既然有新蒲城,那有没有老蒲城?还真有。 1976年,黄河又发生特大洪汛,在这次大水中,蒲台古城完全被淹。1977年,蒲台县城里此前搬迁剩下的全部居民,迁至老北镇以东重建家园,定名老蒲城。 新蒲城原来先后隶属于蒲城公社、北镇公社和蒲城乡,2005年,新蒲城随着蒲城街道,一起并入市中街道办事处。 你是新蒲城人吗?这里有你的哪些记忆和故事?欢迎您留言评论。#滨州 #城市记忆
00:00 / 02: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7
00:00 / 14: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03: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