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9: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1
00:00 / 00: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9
00:00 / 00: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23
00:00 / 00: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7
00:00 / 01: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乡下人1天前
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率兵亲征并州牧高干,当时高干屯兵于壶关,曹操从邺城出兵,北度太行山,途中写下此诗《苦寒行》。•诗歌内容:诗的前十句为第一层,描绘了自然环境的险恶,如“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总括太行山的高峻艰险,“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写山路崎岖难行,“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等句通过视听结合,渲染出寒冷、恐怖的氛围。中间四句“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为第二层,抒写了诗人的思乡怀归之情。接下来八句“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为第三层,正面铺叙行军途中的种种困苦,如水深无桥、迷路、人马饥饿等。末二句“悲彼《东山》诗,悠悠令我哀”为第四层,再次抒发怀归厌战情绪,并暗寓完成统一功业的壮志。全诗格调古直悲凉,感情真挚,直抒胸臆。语言质朴无华。用白描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行军途中的艰难景象.如“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等句,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同时,诗中也运用了烘托、比喻等手法,如以熊罴、虎豹烘托环境的险恶,以“溪谷少人民”比喻战乱导致人口锐减的惨状等,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深刻。 1.对艰苦环境与行军困境的慨叹:诗中“车轮为之摧”“虎豹夹路啼”“雪落何霏霏”“人马同时饥”等句,直白展现了翻越太行山时的险峻、严寒与饥饿,字里行间满是对行军艰难的感慨。 2.个人思乡怀归的真切愁绪:“延颈长叹息”“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等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在漫长征战中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因路途阻隔、处境困顿而生的郁闷之情。 3.对士兵的体恤与统一天下的壮志:诗中不仅写自身感受,更以“人马同时饥”“担囊行取薪”等细节刻画士兵的疾苦,体现对部下的体恤:结尾“悲彼《东山》诗”化用《诗经》中征人思归的典故,在表达厌战情绪的同时,也暗含着为完成统一大业、不得不承受艰辛的复杂壮志。#山西长治市壶关县#曹操《苦寒行》
00:00 / 01: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0
00:00 / 00: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5
00:00 / 01: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03
00:00 / 00: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8
刀郎《画皮》中这四句歌词“总是在回忆总是在希冀 / 没有一刻能停啊 / 于是青冢邂逅了公子笑 / 从此薤露世上珍”,确实凝练而深刻。它精准捕捉了人性中一种普遍的存在状态,并巧妙化用典故,将《聊斋志异》中女鬼与书生的故事提升为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寓言式拷问。 刀郎《画皮》中这四句歌词“总是在回忆总是在希冀 / 没有一刻能停啊 / 于是青冢邂逅了公子笑 / 从此薤露世上珍”,确实凝练而深刻。它精准捕捉了人性中一种普遍的存在状态,并巧妙化用典故,将《聊斋志异》中女鬼与书生的故事提升为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寓言式拷问。 “回忆”:对过去的执着;“希冀”:对未来的渴望。 描绘了人心被困于“过去”与“未来”的时间夹缝中,唯独缺席于“当下”的真实状态 。没有一刻能停啊 “不停”:一种无法自主的、持续运转的精神状态。 强调了这种内心纠葛的强迫性与顽固性,点明现代人普遍的精神内耗 。于是青冢邂逅了公子笑 “青冢”:原指昭君墓,此处泛指坟墓、阴间,代指女鬼;“公子笑”:书生(王生)对美色的贪恋与轻笑。 此句视角转为女鬼。因内心空虚(回忆与希冀不停),故在坟墓(青冢)般孤寂的境地中,遇到了只为皮囊而来的书生(公子笑)。从此薤露世上珍 “薤露”:薤叶上的露水,易干,喻生命短暂;亦为古代挽歌名,哀悼逝者。 意味从书生贪恋画皮(表象)那一刻起,短暂易逝如朝露的虚妄(薤露),便被错当作世间珍宝。同时,这也预示了悲剧结局,挽歌(薤露)因世人沉溺虚妄而罕闻,反成“珍品” 。 这四句歌词的深刻之处,在于它超越了古典故事,直指当代人的精神困境。 “总是在回忆总是在希冀”精准刻画了社交媒体时代人们的常见状态:不断回望经过修饰的“过去”(如回忆滤镜下的美好),又不断渴望下一个“未来”(如更优的物质、更新潮的体验),唯独难以安于当下,内心永不满足 。 “公子为何慕皮囊”是对消费主义和社会看脸现象的尖锐批判。人们往往热衷于华丽包装、精致人设等外在“画皮”,却忽略了内在的真实与本质 。 “从此薤露世上珍”暗示,当生命真正的价值(如真诚的情感、深刻的思考)被漠视,那些原本象征短暂、虚妄甚至终结(死亡)的事物,反而可能被病态地追捧。#画皮#刀郎经典歌曲 #山歌寥哉 #音乐推荐
00:00 / 00: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48
00:00 / 00: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582
00:00 / 00: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0
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朱朱💫1天前
邶风(15)·北门 【原文】 出自北门,忧心殷殷。终窭且贫,莫知我艰。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王事适我,政事一埤益我。我入自外,室人交徧谪我。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王事敦我,政事一埤遗我。我入自外,室人交徧摧我。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注音释义】 邶(bèi):周代诸侯国名。 殷殷(yīn yīn):忧愁深重的样子。 窭(jù):贫寒,艰窘。 适(zhì):同“擿”,扔,掷。 埤(pí):增加。 徧(biàn):同“遍”,轮番地。 谪(zhé):谴责,责难。 敦(dūn):逼迫。 遗(wèi):加。 摧(cuī):本作“䜅”,讥刺,嘲笑。 【译文】 我从北门出城去,心中烦闷多忧伤。既受困窘又贫寒,没人知我艰难样。既然这样算了吧,老天安排受苦命,我有什么办法想! 王家差事派给我,衙门公务也增加。我从外面回到家,家人纷纷将我骂。既然这样算了吧,老天安排受苦命,我有什么好办法! 王家差事逼迫我,衙门公务也派齐。我从外面回家里,家人纷纷将我讥。既然这样算了吧,老天安排受苦命,我有什么好主意! 《邶风·北门》的核心创作背景是周代下层官吏承受繁重公务与家庭压力的困境,含义是借官吏的独白,揭露当时社会底层士人“公室劳顿、私室不宁”的双重苦难,表达对自身处境的无奈与悲叹。 创作背景 📚 社会背景:西周至春秋初期,周王朝或诸侯国的官吏体系中,存在大量俸禄微薄、权责不对等的下层官员。他们需承担王室或公室的差事(如徭役、文书、杂务等),却常因资源匮乏陷入贫困。 📚个人处境:诗中主人公是典型的“夹心人”——对外要应对上级不断摊派的“王事”“政事”,疲于奔命;对内又因家境贫寒,遭受家人的指责与嘲笑,既无外界援助,也无家庭温暖。 核心含义 📚控诉现实压力:通过“王事适我”“政事一埤益我”等反复表述,强调公务的繁重与不公,暗指统治阶层对下层官吏的压榨。 📚抒发无奈心境:全诗三次重复“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并非真信“天命”,而是在“公”“私”双重压迫下,无力反抗、只能归因于“天”的自我宽慰,满含委屈与悲凉。 📚反映普遍困境:主人公的遭遇并非个例,而是当时无数下层士人生活的缩影,诗中“莫知我艰”的呐喊,道尽了底层群体不被理解、孤立无援的共同处境。
00:00 / 00: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