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5: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7
00:00 / 00: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2: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4: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1: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学习孔子智慧。子罕篇第九之十九。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什么意思呢? 这句话是孔子关于修身与治学的经典论述,出自《论语·子罕》。我们可以从字面义和哲理两个层面来理解:字面意思“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好比用土堆一座山,只差一筐土就能成了,但如果此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主动停止的。“篑”即装土的竹筐。“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又好比在平地上堆山,虽然才倒下一筐土,但若继续前进,那也是我自己坚持向前的结果。深层含义孔子用“堆山”的比喻强调:成败的关键在于自身的坚持与选择,而非外在条件。“止,吾止也”:即使接近成功,如果放弃,责任在自己;“进,吾往也”:即便刚起步,只要持之以恒,主动权仍在自己手中。这反映了儒家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视——君子的进步或停滞,根本在于自身意志,而非外界因素。后世常以此说明“功亏一篑”的遗憾与“持之以恒”的价值。延伸理解与《尚书》“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一脉相承,但孔子更强调自主性。可联系现实:学习、修身或事业中,最后一步的坚持最难,而起步时的勇气同样可贵,两者皆取决于自身选择。孔子以此激励弟子:君子求诸己,无论进退,责任和主动权都在自己。
00:00 / 02: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孙子兵法-9--中华蒙学经典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军争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九变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故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者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蒙学#经典#儿童读物#孙子兵法#孙武
00:00 / 29: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1: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