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6: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27
根据记载从明洪武三年开始一直到永乐十五年,长达50年间洪同大槐树下总共经历了18次的移民,历经了600多年的繁衍生息。当时的移民遍布了全国的18个省市526个县,有记载姓氏达到了1230个,移民的山西人遍布山东、河南、河北、江苏以及全国各地,占据了中国的半壁江山。甚至在海外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当时山西移民人的身影。我们中国有一半以上的姓氏都是从这里移民出去的。 当年全国有18个省市500多个县,一共有1200多个姓氏人口,2亿人的祖先就是到这附近集合去往全国各地,也许就有我们的祖先。600多年前的洪洞大槐树移民无论是从时间还是从规模上来讲都是空前绝后的。 在宋金时期的战争原因人数变少,到了元朝末期各路人马是齐聚中原,攻城略地,加上天灾人祸,黄河水泛滥,旱灾蝗灾齐发,到了明朝初期全国也就剩下6000多万了,很多地方是千里孤坟,荒无人烟,就算是有土地也是无人耕种。 而山西以太行山作为屏障,易守难攻,这里的居民却相对的丰饶以及富足,只山西全省就有4000多万人口。所以为了人口均衡以及振兴经济,600多年前朱元璋就采取了移民的政策。 当时的官府就在当地贴出了告示,说如果愿意移民就在家里面呆着,如果你不愿意移民3天之内必须要赶到洪桐县的大槐树底下来集合。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大家是拖家带口纷纷的赶到了大槐树下,3天的时间就这周围就已经聚集了有十几万的人。 因为谁都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乡,但是让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官府竟然反其道而行,他们把大槐树底下聚集的百姓通通稳住,按照一家四口迁出一口,六口迁两口,八口迁三口的比例强制百姓迁移。 为了让百姓迁徒,当时凡是愿意的移民朝廷不但给路费,发田地还给耕牛和种子,并且免税三年。但是谁又忍心骨肉分离?为了防止移民的百姓中途逃跑,当时的官府就想了一个办法,在每个人的小脚趾上划上一刀,用来识别当事人的身份。#山西洪大槐树#寻根祭祖#移民
00:00 / 03: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2
00:00 / 05: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11: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2: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2: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2
城隍庙常见,但都城隍庙不常见。西安都城隍庙与北京、南京城隍庙齐名,并称天下三大“都城隍庙”。明王朱樉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主持修建,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原址在东门内的九曜街,宣德八年(1433年)移建于西大街现址。 如今的西安都城隍庙是在2003年重修而成的,唯一保留的古建筑是重修于清代的主殿,“灵昭三辅”匾是乾隆皇帝御题。 据《长安县志·王曲城隍庙会》记载:“楚汉荥阳之战中,汉将纪信假扮汉王,救刘邦出围,被项羽烧死。刘邦得天下后,封纪信为十三省总城隍”如今端坐大殿的便是西安的城隍爷纪信。 入口处的五间大牌坊,高14.5米,宽32米,门顶匾上贴金大字“都城隍庙”,缘自颜真卿的真迹楷书。 穿过一条青石甬道就是文昌阁。一副对联:世间数百年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还挺押韵。 再往前是仪门。左边本命殿据说始建于明代,清雍正元年(1723年)重修。 仪门,是进入城隍庙核心区域的第二道门,因此也被称为“二门”。始建于明代,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毁于大火,后进行重修。古代文官到此下轿,武将下马,端正仪表,整冠弹尘,恭肃入内,不得喧哗,以示对城隍的敬畏。 仪门两侧还有配殿,左侧福宝堂,右边忠孝祠。 仪门内东西墙上刻有百福百寿字样,门上是秦叔宝和尉迟恭。 进了仪门是戏楼,三楼牌匾为道法自然,二楼建有回廊,一层不算高,门似乎只有一半在地上,两边写着“天堂有路凭善入,地狱重开由恶通”的对联。 戏台正面二楼的对联是“招八面雄风开广宇,迎九天紫气绕古城”。一楼则是“高台广演秦腔曲,笙磬绕梁仙家乐”。 走过戏楼就是“有感有应”牌坊,牌坊始建于明代,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被焚毁,同年重建。重檐歇山式顶,五架梁木架结构。“有感有应”上面悬挂着算盘,写着“人算不如天算”。 城隍殿在建筑群的最北端,清雍正元年(1723年)由川陕总督年羹尧移用明秦王府砖石木料重建,是陕西现存等级最高的明代古建筑。 大殿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周围环廊,单檐庑殿顶,屋面施蓝琉璃瓦。 来过西安都城隍庙的你,应该会对“你来了么”牌匾印象深刻。 等你走进城隍庙,有感有应牌坊上也赫然写着四个大字:“来了就好”。 等你逛完城隍庙、走出仪门后,在那块传说中的苏州太湖石“紫气东来”后,会看到对面文昌阁背后也悬挂着“好了再来”,是不是像一部连续剧😊😊😊 #都城隍庙 #常来长安千年古都
00:00 / 07: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
00:00 / 05: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