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4: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64
00:00 / 02: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9
00:00 / 05: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74
第120集#舟夜书所见 清 查慎行#古诗解析 这是清代诗人查慎行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仅二十字,却生动地展现了一幅奇妙而迷人的河上夜景图。 词句注释:“书”指记录、描写;“渔灯”是渔船上的灯火;“孤光”意为孤零零的灯光;“萤”指萤火虫;“风簇浪”指风吹起波浪,“簇”是聚集、簇拥的意思。 白话译文:漆黑之夜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在茫茫夜色中像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渔灯的微光在水面上散开,河面仿佛撒落了无数的星星。 创作背景:据《春帆集》记载,康熙二十七年二月,查慎行因岳父陆翁抱恙,扶侍南归,乘船沿运河南下,途中夜泊河上,有感于所见之景而写下了这首诗。 作品赏析:诗的前两句“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采用静态描写,“月黑”点明环境,在没有月光的漆黑夜晚,河面上一盏渔灯的出现打破了黑暗的沉闷,“孤光一点萤”将渔灯比作萤火虫,生动地写出了灯光的微弱,也渲染出环境的寂寞,流露出诗人内心一丝淡淡的孤寂。后两句“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由静入动,“微微”体现出风的轻柔,“簇”字形象地写出了微风使波浪簇拥而起的状态,灯光的倒影被波浪打散,化作无数闪烁的光点,仿佛满河都是星星在闪耀,这突如其来的壮观景象,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惊喜。 写作手法:诗人运用了白描、对比和比喻的手法。全诗纯用白描,寥寥几笔就勾勒出夜晚的黑暗、渔灯的微弱以及灯光倒影散开后的奇妙景象。以“月黑”衬托“渔灯”的微光,以“孤光一点”衬托“满河星”的壮观,明暗对比强烈,使画面更具层次感和视觉冲击力。将渔灯比作萤火虫,把灯光倒影比作满河星星,这些比喻生动形象,让抽象的画面变得具体可感。#小学必背古诗 #学古诗 #每日分享
00:00 / 00: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第66集|他从孤灯里看见整条银河《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 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中心思想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邃动人的河上夜景。在无月的黑夜,孤独的渔灯如萤火般微弱,但微风拂过,簇起波浪,这点孤光竟化作满河繁星。诗人通过暗与明、静与动、孤与众的极致对比,赞颂了平凡事物在特定瞬间焕发的惊人之美,传递出微光也能汇聚成星海的深刻哲理,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微观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春。查慎行当时因岳父患病,从北京沿大运河“扶侍南归”。这首作品正是他夜宿舟中,在漫长水路上记录下的动人一刻。漂泊的孤寂与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共同催生了这首佳作。 作者简介 查慎行(1650—1727),原名嗣琏,字悔余,号他山,晚年号初白。他是清代杰出诗人,被誉为“清初六家”之一,朱彝尊之后的东南诗坛领袖。其诗多写行旅见闻,长于白描,意境清新。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他还是当代著名作家 金庸的先祖。 冷知识 1. 诗题之“书”:诗题中的“书”是写、记的意思,意为在船上记录夜晚所见。 2. 皇帝赐号:查慎行曾陪康熙皇帝钓鱼,在应制诗《纪恩诗》中写下“笠檐蓑袂平生梦,臣本烟波一钓徒”的句子。康熙阅后大悦,当即传旨:“烟波钓徒查翰林进殿!”从此他便有了“烟波钓徒”这个御赐名号。 #古诗词 #国学经典 #唯美诗词 #古风 #治愈系
00:00 / 00: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0: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3: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