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35
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
昨晚我陪着二宝练字,抬头的瞬间,我恍惚了。 网上现在很流行“原生家庭”话题,我自己也看了好几本这方面的书。在那一刻,我突然明白:过去无法重写,未来不可预知,唯一能把握的,是此刻的灯光,和眼前这个需要我陪伴的孩子。 我曾翻阅许多书,试图理清自己性格的来路,解析那些无法忘却的记忆。我之前计划想分享一些治愈的段落,帮助和我一样的人。但就在昨晚抬头的瞬间,我忽然觉得——所有的耿耿于怀,似乎都失去了意义。 我们如果不停地追问童年,那么二十年后,我的孩子是否也会陷入同样的循环,来审视我作为他“原生家庭”的印记? 想到这里,我顿住了。 我们小的时候,父辈肩负的不只是自己的孩子,还有他们的父母,以及整个谋生的重担。我们所拥有的各种社会关系,他们当年也都有。而我们,仅仅是他生活的一部分,正如我们的孩子,此刻也仅仅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但在孩子清澈的眼中,我们,几乎是他的全部世界。 投射的角度,从来就不一样。 我至今耿耿于怀的某些瞬间,在父母的记忆里或许早已模糊,甚至,会有另一个我从未听说的版本。再去追问,答案或许早已随风而散。 所以,让过去过去,让开始开始。给时间,一点时间。 之前我读完了《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和《人间信》,当时有感触,但是还没办法完全理解作者的心境,昨晚我才惊觉,能将如此私密的伤痛与家庭关系付诸笔端,需要顶着多大的压力。这两位作者都曾一度与家人关系破裂,仿佛很多成长都已在暗中标好了价码。 他们经历过抑郁、崩溃、不被理解,跟至亲断绝关系。但最终,他们走向的不是决绝的恨,而是与自我的和解——不是原谅一切,而是坦然面对。 我们常常害怕,害怕被冠以“不孝”之名,怕父母伤心,怕关系无法挽回,怕从此故乡只剩冬,再无春夏秋。可真正的勇敢,或许不是彻底地割断,而是顶着那份沉重的压力,走自己的路,同时,依然艰难地保有着爱的能力。 💡 原生家庭,从来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我们不必永远活在其漫长的投影下,也不必强迫自己立刻“完全释怀”。 重要的是——不再让过去,绑架现在踟蹰不前的自己;不再让昨日的恐惧,蔓延成下一代头顶的阴云。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哪怕风中,仍有旧时的回音。 这就是我想表达的,也是我读了书之后自己的感悟。昨晚抬头的瞬间 我好像开悟了 我立刻拿起笔 记录我的想法 晚上睡觉前两位作者的感受还在我心头萦绕,所以我今天又重新整理,我决定说出来#知
00:00 / 06: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2: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3: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2: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3: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