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23国160名科学家正在给我们农业人震撼警告,农业人千万不能不了解,这份警告就是联合发布的《全球临界点报告》 报告中说世界已越过第一个气候临界点,全球变暖突破1.5℃,温水珊瑚礁系统崩溃,这并非普通生态退化,而是地球气候系统从“可逆扰动”,迈入“不可逆剧变”的标志性转折。 那么为什么我们农业人要关注这份报告呢?因为天气是农业的命脉,你及时管理的再好,遇到一次极端天气,很有可能全军覆没。 拿今年河南山东的玉米花生举例,在艰难熬过了夏季的高温干旱后,终于在连绵秋雨中倒下了。问题是不但影响秋收,同时对秋种小麦影响也是巨大的,小麦播种肯定延迟,麦种用量更多,势必对明年产量造成影响。不仅仅是河南山东两地,这几天的全国多地农时紊乱,传统种植节律失效,南方干旱炎热,40度以上的高温已经成为常事,北方暴雨频发山东寿光的蔬菜大棚连年受淹,等等这些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灾害,并非偶然。 这几年气候变化正在系统性错配降水分布,传统的种植方式已经无法应对新形势下的气候异常。 在当前不确定因素叠加,种植成本加剧,如果你还贸然激进,没有计划去应对,那么你赔钱的风险将成指数级别增长。 千万不要小瞧全球温度上升这2度,地球曾多次经历2℃甚至更高的升温,需要耗时几千年乃至几百万年,最快的时候,每1000年也只能升温0.4~0.7℃。 而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在短短150年内上升了1.5℃。 别小看这全球气温上升的1.5℃,在地质史上,地球即便经历2℃甚至更高的升温,也需要耗时几千年乃至几百万年,最快的时候每1000年也仅升温0.4~0.7℃。而自工业革命以来,短短150年内全球平均气温就上升了1.5℃。这种前所未有的升温速度,让农业生态系统根本来不及适应。 对我们农业人来说,这意味着有可能传统高产作物品种失效:品种可能因为无法适应新的温度、降水模式而减产甚至绝收。比如今年高温地区的大豆不结夹,葡萄大棚烧棚严重,大棚蔬菜病毒病爆发,水稻没有收割就出青发芽,水果热灼口感下降,病虫害爆发抗药性增强。 因为气温升高使得病虫害的越冬基数大增,且分布范围北扩,过去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和药剂可能效果大减。 在加上极端降水导致土壤养分流失加剧,干旱则让土壤板结、盐碱化问题凸显。这些都是不得不面对的风险。 我建议大家应对当前形势,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可尝试种养结合,分散经营风险。#农业变化#气候异常
00:00 / 03: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188
00:00 / 02: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4
袁岚峰3天前
全球气候治理,中国有多少话语权? 袁岚峰:说到这个气候变化,我们就经常听到一个重要目标,全球的平均温升控制在2℃之内。 关大博:它是根据我们现有的技术进展,(人类)可能还可以抵御2℃温升目标下,发生的极端气候灾害。 袁岚峰:您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活动中,这是人生的一个顿悟时刻是吧? 关大博:我们国家的(气候变化)数据话语权方面,到现在都是缺失的。你要想争夺人家的话语权,一定要建立精细化的碳核算数据库。 全球变暖是不是在发生?是的。全球变暖是不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很大程度上是的。我们是不是应该尽快做出努力?是的。#气候变化 #全球变暖 #碳排放 #碳中和 #数据库 对这些问题,公众中可能还有许多人争论不休。但在科学界,其实早已有了确定的回答。两位科学家真锅淑郎和克劳斯·哈塞尔曼(Klaus Hasselmann),因此获得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巴黎协定》呼吁,把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相对于工业化前水平的升幅控制在2℃之内,并努力限制在1.5℃之内。 然而许多人没有注意到的是,要算账就要有数据,而以前国际上只相信美国和欧洲的数据库。近年来,中国的数据库终于获得了国际承认。领导这项工作的,是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副院长、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关大博教授。今天,我们就来访问关大博老师。 科学家对话科学家,《锚点》节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副主任袁岚峰对话关大博教授,东方卫视8月27日周三22:00、新闻综合频道8月28日周四22:30播出。本片为30秒的预告片,25分钟的全片可见于上海广播电视台“看看新闻”网站(https://www.kankanews.com/detail/0zwqvxdGV27)、app以及视频号。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1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0: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
00:00 / 01: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
00:00 / 01: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36
00:00 / 01: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
为什么近年北方频降暴雨?雨量线北抬气候要乱套了吗?科普知识 #北方暴雨 #气候异常 #河北暴雨 #河南暴雨 #气候变化 近年北方暴雨频次激增,2025 年华北雨季较常年提前近半个月,北京怀柔甚至出现 1 小时 95.3 毫米的极端降雨,这一现象源于气候系统的多重连锁反应。 全球变暖是根本驱动力。近 50 年我国年平均气温上升 1.1℃,高于全球均值,气温每升高 1℃,大气水汽含量约增 7%。这种 "大气加湿效应" 为暴雨储备了充足水汽,同时增强的东亚夏季风让暖湿气流得以深入北方,与冷空气频繁交汇。数据显示,21 世纪以来华北年降水量每 10 年增加 10-20 毫米,而长江中下游同期减少 5-15 毫米,降水格局已现北移迹象。 副热带高压异常是直接诱因。作为雨带 "指挥官",近年副高强度偏强且位置持续偏北,2025 年 7 月其脊线甚至北抬至北纬 34 度。正常年份副高 7 月中旬才影响华北,2025 年 6 月底便推动雨带北移,导致长江梅雨提前结束,华北却遭遇持续降雨。其外围暖湿气流与西伯利亚冷空气在华北形成强温湿度梯度,配合燕山等地形抬升,易引发短时强降水。副热带高压可以比作一把 “巨型遮阳伞”,它在哪儿,哪儿就容易晴热少雨,而它的 “伞沿” 下方,往往是雨水频繁的区域。 海温与太阳活动提供气候背景。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处于冷相位衰减阶段,促使副高与蒙古高压增强,推动雨带北移。同时太阳活动高年通过增强西风急流,强化东亚 — 太平洋遥相关型,进一步引导雨带北扩。这种多尺度气候因子耦合,让北方降水偏多成为大概率事件。 极端天气特征叠加加剧影响。北方暴雨已呈现 "位置偏北、强度极值化、持续时间长" 的新特征,2025 年河北易县单日降雨 362.6 毫米,接近年均降水量,北京密云更是出现 147 小时持续降雨。北上台风占比增加也成助推器,其携带的海量水汽与冷空气结合,常引发超历史极值的暴雨。 需要明确的是,北方频降暴雨是气候系统调整下的降水格局变化,并不意味着 “南旱北涝” 将成为长期固定模式。我国降水受季风环流影响显著,年际和季节性波动依然较大,未来仍需通过加强气候监测预警、完善防洪减灾体系,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北方朋友注意: 关注天气预报,备好雨具和防滑鞋; 出行避开积水路段,远离河道和山区; 家里做好防潮,存好常用药品和物资。
00:00 / 00: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00: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2: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1: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
00:00 / 01: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00:00 / 01: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