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名人篇一一苏轼 初到惠州,苏轼发现这里竟是荔枝天堂。 他第一次见到荔枝树时,像孩子般惊喜。成熟季节,他每天沿着城墙散步,专找野生的荔枝树。后来干脆在窗外种了一棵,取名“将军树”。 “日啖荔枝三百颗”当然是夸张——但他确实吃到上火。儿子劝他节制,他摸着肚子笑:“老夫自有分寸。”转头又剥开一颗,“这般红纱玉肤,岂能辜负?” 更可爱的是,他还写信给朋友炫耀:“荔枝不仅好吃,还能补脾益肝,吃完浑身舒畅。”全然忘了自己正牙痛难忍。 这就是苏轼——能把口腹之欲,升华成生活美学的艺术家。 惠州东新桥年久失修,百姓苦不堪言。 身为贬官,苏轼无权出面募捐。但他想了个绝妙主意——说服亲戚捐出皇帝赏赐的犀带,又劝说太守动用官银。 最妙的是,他发起“众筹”:鼓励普通百姓捐一撮黄土。寓意是——桥属于每个惠州人。 老农、孩童、洗衣妇人...人们排着队往募捐箱里撒一把土。这把把黄土,比金银更珍贵。 桥通那天,苏轼站在桥上,看百姓欢天喜地。他在日记里写:“此乐非荡舟骑马可比。” 三年后苏轼离开惠州时,这个他曾以为的“蛮荒之地”,已成了第二故乡。 船家问他:“大人可还回来?” 他望着渐远的城墙答:“若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在给朋友的信中,他这样总结惠州岁月: “譬如原是惠州秀才,累举不第,有何不可?” 他把流放变成了扎根,把贬谪活成了归乡。 这些故事之所以动人,不是因为他战胜了苦难,而是他从未把惠州岁月当作苦难。在最低的境遇里,他活出了最高的境界——无论身在何处,都能让生命如荔支般饱满,如桂酒般醇香。这或许就是苏轼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历史 #惠州 #苏轼
00:00 / 00: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