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6
00:00 / 04: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1
00:00 / 06: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manner7月前
论诗歌中哲思与情感的边界 诗歌的本质是情感的涌动,而非理念的容器。当诗人试图将抽象的哲理塞入诗行时,文字便如同被缚住翅膀的飞鸟,失了翱翔的灵性。那些最动人的诗句,往往诞生于情绪的震颤——或悲怆,或狂喜,或爱欲交织的瞬间。智慧如同偶然造访的旅人,可以为诗作增添一抹意外的光彩,但若任由它占据厅堂,取代主人,诗的灵魂便会在概念的迷宫中消散。 有些诗人热衷于用自然与人生诠释宗教的奥义,却让山川草木沦为神性的符号。他们描绘晨曦,只为隐喻救赎;书写落叶,只为象征轮回。这样的作品里,露珠不再是清晨的馈赠,飞鸟不再是自由的生灵,而统统化作教义的注脚。当诗人用形而上的目光俯瞰万物,现实的温度便悄然褪去,留下的只有空洞的寓言。读者看不到泥土的芬芳,触不到血肉的脉搏,只能在缥缈的灵性中徘徊。 形式是诗的骨骼,无骨的文字注定无法站立。那些宣称“打破形式”的作品,常常陷入混乱的泥潭。真正的自由源于对韵律的掌控,而非对规则的逃避。若将诗句随意抛洒,任其如散沙般零落,再深邃的思想也会在无序中迷失方向。 伟大的诗篇从不回避哲思,却总能让哲理在情感的熔炉中淬炼重生。它不解释生命,而是让生命本身在诗行间呼吸;不定义永恒,而是让永恒在瞬间的烟火中显影。这才是诗与哲学最优雅的相遇——不是征服,而是共舞。
00:00 / 01: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26: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9: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5
谈非3周前
《诗叹》 #原创视频#原创诗歌mv #信阳全宝新古风 《诗叹》赏析:返璞归真的诗学宣言 此诗以质朴之言直抵诗学本质,其可贵在于剥离去历代文论的重重雕饰,让诗歌回归本心。全篇如同一次对诗魂的虔诚叩问,既是宣言,亦是清源正本之叹。 一、溯源:诗是心之歌,情之发 诗作开宗明义:“诗不止是文字 / 诗是心之歌”。此论与华夏诗学的古老源头血脉相通。《尚书·尧典》云:“诗言志”,《毛诗序》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皆道出诗乃内在情志的自然外显。诗中“可抒以志”、“可礼而止”的表述,精准地捕捉了诗歌“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传统精神,将诗歌从玄虚的殿堂拉回鲜活的生活土壤,重申其言志抒情的根本。 二、针砭:穿凿附会与为诗而诗 诗人锐利地指出,诗之本真“却被穿凿附会 / 寄以意的构思”。这声叹息,恰是钟嵘《诗品》中抨击“补假”“经纶”、倡导“直寻”的当代回响。所谓“诗之现状 / 恰国民之众生相”,实则揭示在一个精神信仰趋于稀薄的时代,诗歌创作易沦为无魂的技艺操练——“缺了信仰 / 止会机械的 / 为诗而诗”。这与南朝宫体诗追逐辞藻而遗落性灵的弊病何其相似,都是对诗道的背离。 三、归旨:魂灵共鸣与心之自然 诗作的终极指向,在于重建诗歌与生命的连接。它强调诗是“魂灵共鸣之辞”,是“心之自然”。这与刘勰《文心雕龙》“人禀七情,应物斯感”的创作观一脉相承。真正的诗意,终需从对世界的真诚观照与生命的深刻体验中自然流淌而出,而非源于“冥思苦想”的刻意营造。 结语: 《诗叹》一诗最动人处,在于它以近乎偈语的简洁,道破了诗道的真谛:当诗歌剥离所有外在的负累与矫饰,剩下的,应是从灵魂深处升腾而起的那一声最本真、最热烈的歌哭。这种返本开新的努力,正是对中华诗学伟大传统的当代激活与深情致敬。
00:00 / 01: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6
00:00 / 11: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0: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1: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0: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5: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谈非6天前
《醉复醒歌——昔日生日自寄》 #原创视频#原创诗歌mv #信阳全宝新古风 以楚辞体为骨架,融汇了李白的纵逸与李贺的奇崛,在醉语癫狂中透出对生命本质的清醒凝视。让我们循着诗人的情感脉络,解读这份寄予自我的灵魂独白: 一、矛盾开篇的生存困境 “性无定兮,事少为/居难安兮,身多颓”四组矛盾句式,立体呈现了现代人的精神困境。诗人用楚辞特有的“兮”字句式,将漂泊无着的生命状态与屈原式的求索精神遥相呼应。“止云对”“唯梦追”的虚实对照,暗示理想在现实中的悬置状态。 二、时间意象的沉重转换 “三十四载雨烟去”将具象年龄融入缥缈雨烟,时间流逝顿时可触可感。“九秋月露”的意象尤见精妙——既承续《诗经·蒹葭》的秋水意境,又以“露随”暗合白居易“露似真珠月似弓”的咏叹,在古典意象群中注入个体生命体验。 三、醉歌结构的哲学建构 “且醉且歌,愈歌愈醉”的回文式表达,构建了醉与歌的无限循环。这种看似颓唐的姿态,实则暗含魏晋名士“酒中悟道”的智慧。将“头白”“心碎”的具身痛苦,升华为“浊酒一杯”“尘缘一回”的宇宙观照,完成从伤感到超脱的审美跃升。 四、金石之声的傲骨宣言 最动人处在于跌至谷底后的精神反弹。“凛凛诚”“耿耿意”两组叠词如金石相击,与“云声”“梅音”构成崇高意象群。结尾“风萧萧”“水铮铮”的视听通感,既延续《易水歌》的悲壮遗响,又在山水清音中铸就不可摧折的精神雕像。 这首诗的真正价值,在于用古典酒神精神完成了现代灵魂的自我救赎。当诗人把“千愁万恨”化作可饮之物,将破碎心境谱成傲梅清音,实际上开创了属于这个时代的“醉境诗学”——在文化断层的喧嚣中,重新接续了中国文人“于醉梦中守护清醒”的精神传统。
00:00 / 01: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