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常见传染病之鸟痘 鸟痘本病病原为痘病毒科禽痘病毒属的鸟痘病毒。本病毒对干燥、低温的抵抗力极强。在鹦鹉体中以痘痂内含毒量最多。 一、病情和流行特点 不同品种和日龄鹦鹉均可发生,但以幼鸟最为严重,感染后可获得终生免疫。病鸟是主要传染源,蚊虫叮咬是传播媒介。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多发。发病率40%~60%,死亡率达10%~30%,饲养管理不良或治疗不当时死亡率较高。 二、发病症状 本病潜伏期1~4天,在临床上可分为皮肤型、黏膜型和混合型等3种类型。 (1)皮肤型:在鹦鹉身体毛部(如眼、嘴角、鼻瘤、肛门、脚等)出现痘疹。初期表现为白色小丘疹,而后丘疹逐渐扩大融合,3~5天后痘疹最明显,呈暗红色或暗黑色,7~8天后结痂,痂皮约10天后脱落。此外,病鸟还表现食欲减退,精神沉郁,结膜水肿,流泪。病情轻时10多天即可自然康复,病情严重时衰竭死亡。 (2)黏膜型:多见于幼鸟。起初在口腔和咽喉部黏膜出现黄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大形成黄白色假膜,用镊子剥离后会有出血和疼痛表现。此外,会严重影响病鸟的采食,导致 吃食和饮水困难。有的出现呼吸困难,张口呼吸,甚至窒息死亡 (3)混合型:同时存在皮肤和黏膜感染病变,表现为身体无毛,皮肤上长痘疹同时出现结膜炎,口腔黏膜可见黄色小点,眼分泌物多,眼睛粘连,在口腔和喉头黏膜还出现黄白色假膜,导致病鸟精神沉郁,吃食困难,死亡率较高。 三、病理变化 皮肤型鸟痘在腿、脚、眼睑及喙角等部位出现痘疹,黏膜型鸽痘在口腔黏膜出现黄白色假膜,呈条状或块状,不易剥离,有时病变可延伸到气管和食道。 四、治疗及防控手段 发病后一定要及时做好隔离消毒工作,对皮肤型鸟痘可采用镊子剥去痘加涂上碘甘油或甲紫。对黏膜型鸟豆采用镊子将甲膜剥除后涂以碘甘油或甲紫。对眼炎病例采用2%硼酸冲洗后在滴加5%的蛋白银溶液进行治疗。可对病鸟使用兽医指导抗生素等予与抗继发感染治疗。 因本病暂无鹦鹉可接种疫苗,所以还是有一定的发病概率。一定要以预防为主,平常注意饲养环境卫生,降低发病概率。#鹦鹉疾病治疗#鹦鹉医生 #鹦鹉鸟痘
00:00 / 02: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1: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0: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137
00:00 / 03: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00:00 / 00: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6: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7
00:00 / 01: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